中医药发农林1区top,揭示酸枣仁治疗失眠的有效成分和机制
药物技术 医药技术
如沐风科研 2025-07-03 318
【写在前面】:本期推荐的是由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大学食用菌加工技术国家研发中心、功能性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农学院等研究团队合作近期发表于Journal of Future Foods (IF5.2)的一篇文章,揭示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探讨酸枣仁治疗失眠的有效成分和机制。【期刊简介】
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期刊名,查询-预测期刊影响因子:
Exploring the active components and mechanism of Ziziphi Spinosae Semen in treating insomnia by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etabonomics
【摘要】(阅读原文为主)
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其特征是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下降、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酸枣仁是治疗失眠和焦虑的重要“药食同源”草药之一。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评估了ZSS提取物(ZSSE)的镇静催眠作用,并利用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技术进一步分析了潜在的活性成分和相关机制。结果表明,ZSSE可与阈下剂量的巴比妥钠协同作用于小鼠的催眠作用,高剂量组(1g/kg)显著延长了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时间(P<0.01)。通过液相色谱-质谱(LC-MS/MS)从ZSSE中共获得200种化合物,包括三萜类、黄酮类、生物碱、有机酸、脂肪酰基,其中筛选出113种活性成分。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山奈酚、牛蒡苷、芹菜素和熊果酸可能是ZSSE治疗失眠的潜在活性成分。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表明,AKT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过氧化氢酶(CAT)、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和血红素加氧酶1(HMOX1)是主要的关键靶点。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表明,这些靶点主要涉及类固醇代谢过程、激素水平调节和代谢、突触膜、神经元细胞体、血红素结合、突触后神经递质受体活性和神经递质受体活动。对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表明,ZSSE的镇静催眠作用可能与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HIF-1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多巴胺能突触、cAMP信号通路和胆碱能突触等信号通路密切相关。本研究揭示了ZSSE治疗失眠的潜在活性成分和机制,为ZSS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疾病,在人群中很常见,其特征是入睡困难、记忆力、注意力下降和睡眠时间缩短。慢性失眠也会导致睡眠质量、抑郁、焦虑、高血压和整体健康问题。失眠症状的全球患病率在8%至40%之间。近年来,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以及生活作息不规律的影响,失眠已成为困扰人们生活和健康的主要症状之一。 在中国,酸枣仁(ZSS)在治疗失眠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ZSS具有催眠和镇静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ZSS中的皂苷、黄酮、生物碱和脂肪酸都对失眠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然而,ZSS的不同来源、提取方法和工艺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这直接影响了其镇静催眠作用。因此,评估ZSS在特定技术下的镇静催眠活性,阐明其化学成分,进一步发现其镇静催眠机制尤为重要。 在这项研究中,通过动物实验评估了ZSS提取物(ZSSE)的镇静和催眠作用。此外,利用LC-MS/MS分析辅助的网络药理学来研究ZSSE治疗失眠的潜在活性成分、候选靶点和机制。本研究阐明了ZSSE在镇静和催眠方面的良好作用,并阐述了可能的活性成分和机制,为ZSS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1.不同剂量巴比妥钠对小鼠的镇静催眠作用。
3.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对小鼠的催眠作用。
4.ZSSE与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
本研究发现,ZSSE可以与阈下剂量巴比妥钠诱导的催眠作用协同作用,尽管0.25、0.5和1mg/kg ZSSE(人体推荐剂量的5、10和20倍)对小鼠灌胃30天没有直接催眠作用。其中,1mg/kg ZSSE显著延长了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P<0.01),但对缩短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潜伏期没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表明,山奈酚、粗体、芹菜素和熊果酸可能是ZSSE治疗失眠的潜在活性成分。此外,AKT1、CAT、PTGS2和HMOX1将是治疗疾病的主要关键靶点,主要涉及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神经活性光受体相互作用、HIF-1、钙、多巴胺能突触、cAMP和胆碱能突触信号通路。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科易网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科易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ky@163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