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易专栏> > 正文

复方-民族药理: 甘肃中医药大学团队揭示敦煌古方大补脾汤及其活性成分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药物技术 医药技术
如沐风科研    2025-07-03    661


写在前面本期推荐的是由甘肃中医药大学等研究团队合作近期发表于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IF4.8)的一篇文章,揭示煌古方大补脾汤及其活性成分通过激活谷胱甘肽代谢并抑制JAK-STAT通路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期刊简介

  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期刊名,查询-预测期刊影响因子

题目及作者信息

    Dunhuang Dabupi Decoction and its active components alleviate ulcerativecolitis by activating glutathione metabolism and inhibiting JAK-STAT pathway in Drosophila and mice


摘要】(阅读原文为主

大补脾汤(DBPD)源自敦煌医学典籍《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作为传承千年的经典方剂,在脾胃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分子机制尚未明晰。本研究通过构建果蝇和小鼠UC模型,系统探究DBPD治疗UC的药效机制。在果蝇模型中,通过生存分析、运动功能评估、肠道通透性检测(台盼蓝染色)、肠道形态学观察(肠道长度测量)及酸碱平衡检测等多维度评价体系,证实DBPD可显著改善DSS诱导的肠道损伤。小鼠实验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ELISA技术,揭示DBPD对结肠组织病理学损伤的修复作用及炎症因子调控效应。结合透射电镜观察、DHE超氧化物检测、免疫荧光标记、实时定量PCR及转录组测序等多组学技术,阐明DBPD通过激活谷胱甘肽代谢通路减轻氧化应激,并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调控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特别通过LC-MS技术筛选鉴定了大黄酸、槲皮素、姜黄素和玉米黄素四种关键活性成分,经表型验证实验证实其具有显著改善肠道损伤的生物学效应。本研究创新性地利用果蝇+小鼠双模式生物互为佐证,揭示DBPD多靶点治疗UC的作用机制,不仅为经典方剂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创新范式,更为临床治疗难治性肠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其结论不仅有力佐证了传统医学"脾主运化"理论的科学内涵,更通过对敦煌古医方的现代科学阐释,为《辅行诀》所载验方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关键实验支撑,对敦煌医学的转化应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图文摘要

前言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为炎症性肠病(IBD)的重要亚型,因其复杂的多因素发病机制和迁延难愈的临床特征,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其典型病理特征表现为结肠黏膜持续性炎症反应,伴随氧化应激失衡和代谢紊乱,其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已被证实通过介导促炎细胞因子级联反应,导致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和免疫稳态失衡。当前主流治疗方案虽以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核心,但长期应用常伴随糖代谢紊乱、免疫抑制等不良反应,且存在个体疗效差异显著等问题。

    近年研究发现,肠道干细胞(ISCs)功能异常与UC病理进展密切相关。当谷胱甘肽(GSH)代谢通路受损时,活性氧(ROS)清除能力下降可直接影响ISCs的增殖分化平衡,进而破坏肠上皮再生修复能力。这提示通过多靶点干预调控氧化应激-炎症级联反应可能是突破现有治疗瓶颈的新方向。在此背景下,具有"多组分-多通路"协同作用特点的天然药物成为研究热点。

    敦煌医学作为传统医学体系的重要分支,其经典方剂大补脾汤(Dabupi Decoction, DBPD)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记载由人参、炙)甘草、干姜、白术、麦冬、五味子和旋覆花以3:3:3:3:1:1:1的比例组成,现代药理学研究已证实其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应激和胃肠保护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该方剂在化疗性肝肾损伤防护、胃癌细胞增殖抑制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但其对UC的治疗潜力及作用机制尚未系统阐明。

    为深入解析DBPD的干预机制,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果蝇-小鼠双模型研究体系。其中,小鼠模型因其肠道病理特征与人类高度同源,适用于长周期机制研究;而果蝇模型凭借其完备的遗传操作工具、快速繁殖特性及明确的肠道干细胞调控网络,为高通量药物筛选和分子机制解析提供独特优势。这种多模型联用策略不仅能有效克服单一模型的局限性,更能通过跨物种验证提升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本研究通过建立DSS诱导的肠道损伤模型,系统评估DBPD对炎症反应、氧化应激JAK/STAT通路的关键调控作用,同时结合组学技术鉴定其活性成分群。研究结果将首次从多维度揭示敦煌古方治疗UC的科学内涵,为开发基于传统医学的新型UC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结果部分

1.DBPD可以减轻DSS诱导的果蝇肠道损伤

研究发现,DBPD显著提高SDSDSS诱导的雌雄果蝇生存率(图1 A-D改善UC果蝇的运动能力及排泄量(图1 EF)。此外,DBPD显著恢复了果蝇肠道长度(图1G)降低了蓝精灵的比例(图1H),恢复了UC果蝇的肠道酸碱稳态失衡(图1I)。因此,这些结果表明,DBPDDSS诱导的果蝇整体生理机能和肠道损伤有保护作用。 

大补脾汤修复DSS诱导的果蝇肠道损伤

2.DBPD可以抑制果蝇肠上皮细胞死亡及肠道干细胞过度增殖

利用台盼蓝试验和Myo1A-Gal4;UAS-GFP转基因果蝇研究发现,DBPD显著改善DSS诱导的果蝇肠上皮细胞死亡程度(图2ABDSS处理显著增加了esg-GAL4;UAS-GFP 转基因果蝇中GFP阳性细胞的数量,给药DBPD后,肠道中GFP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表明DBPD抑制果蝇ISCs的过度增殖(图2C。此外,透射电镜结果发现,补充DBPD可改善肠细胞超微结构,如核仁完整,微绒毛排列整齐。 

大补脾汤抑制果蝇中因DSS诱导产生的IEC死亡及ISC过度增殖

3.鉴定DBPDDSS诱导的果蝇肠道损伤的差异基因和分子机制

主成分分析(PCA)显示ControlModel聚类明显分离,与45mg/ml DBPD组发生聚类(图3A)。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这些结果在组内高度一致(R≥0.98)(图3B)。模型组与DBPD相比,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数量为740个(519个上调基因,221个下调基因)(图3C)。

通过基因共表达分析。富集数量较多且差异显著的通路主要有与氨基酸代谢相关的谷胱甘肽代谢途径和与炎症反应相关的JAK-STAT信号通路等(图3DE) 

组学分析大补脾汤治疗UC的可能分子机制

4.DBPD通过激活谷胱甘肽代谢途径来减轻DSS诱导的果蝇肠道损伤

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显示DBPD可能激活谷胱甘肽代谢途径(图4A)实验发现DBPD显著增强GSHGCL酶的活性(图4B4C)。谷胱甘肽代谢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包括GCLTrxr1GR同源物)、GSTsGtpxGPx同源物)补充DBPD后得以恢复(图4D)。此外,作为关键抗氧化剂的GSH能有效阻断ROS介导的氧化应激损伤。研究发现DBPD可以降低果蝇肠道ROS水平(图4E)。 

大补脾汤通过激活果蝇肠道谷胱甘肽代谢途径治疗UC

5.DBPD通过抑制JAK-STAT通路DSS诱导的果蝇肠道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JAK/STAT信号通路Stat92EUpd1Upd2Upd3)的转录结果显示,DBPD显著促进了上述基因的表达(图5A)。RT-PCR结果证实,Stat92EUpd1Upd2Upd3mRNA表达水平在补充DBPD后显著恢复。此外,利用10×STAT92E-GFP品系果蝇研究了JAK-STAT通路在果蝇肠道中的活性。结果显示 DSS处理果蝇肠道中GFP阳性细胞数量增加,而DBPD减少了GFP阳性细胞数量(图5C)。

大补脾汤通过抑制JAK-STAT通路治疗UC

6.DBPD减轻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的结肠炎症状

DBPD减轻了小鼠结肠炎进展过程中的体重减轻,并使其饮水量显著恢复(图6BC。降低了DAI评分(图6D。恢复了DSS诱导的结肠缩短(图6E

大补脾汤减轻DSS诱导肠炎小鼠的症状

7.DBPD以改善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恢复血清炎症水平

DSS组相比,DBPD组的黏膜溃疡和炎症浸润显著减少,隐窝形态恢复。病理评分下降(图7AB)。ELISA检测结果显示,DBPD显著降低了血清中促炎因子IL-1β和IL-6的水平,增加了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图7C-E)。

大补脾汤减轻小鼠因DSS诱导产生的肠道损伤及血液中炎症因子浓度

8.鉴定DBPD中抗果蝇肠道损伤的生物活性化合物

LC-MS检测和文献调研发现DBPD中鉴定出的成分包括大黄、异槲皮、姜黄素、玉米黄质、白藜芦醇、甘草苷、人参皂苷Rg1、甜菜碱和大蒜素(图8)。 

8 LC-MS分析大补脾汤成分

保留时间结果显示,补充大黄酸、异槲皮、姜黄素和玉米黄质可以显著延长其中位、平均和最存活时间(图9A-C)。此外,通过评估肠道长度、肠道通透性肠道酸碱稳态,发现除大蒜素外,其它8种化合物均对肠道形态完整性和酸碱紊乱具有保护作用(图9D-F)。综上所述,大黄、异槲皮、姜黄素和玉米黄质4种化合物DSS诱导的果蝇肠道损伤表现出最显著的效果。 

大补脾汤中活性成分对UC的治疗效果

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大黄、异槲皮、姜黄素和玉米黄质与STAT3GPx均具有良好的对接亲和力(图10) 

10 大补脾汤四种活性成分与GPxSTAT3的分子对接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提示DBPD通过提高生存率、运动能力和排泄量,显著减轻DSS诱导的果蝇整体机能损伤。还可以保护果蝇肠道形态损伤,修复酸碱紊乱,抑制IECs死亡和ISCs过度增殖,改善肠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损伤。在DSS诱导的UC小鼠中,DBPD减轻了结肠炎症状和肠道组织病理学损伤,并恢复了炎症因子的表达。根据转录组学数据,结合分子生物学实验验证,发现DBPD通过激活谷胱甘肽代谢途径显著减轻氧化损伤,通过抑制JAK-STAT通路显著减少炎症反应。此外,利用LC-MS质谱技术结合体内实验验证,大黄酸、异槲皮苷、姜黄素和玉米黄质是DBPDUC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因此,上述结果DBPD可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UC预防和治疗的潜在策略。为敦煌古医方的推广应用和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和实验证据。

注:本文原创表明为原创编译,非声张版权,侵删!

我要收藏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科易网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科易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ky@1633.com。

成果转化智能顾问

相关资源数据
物质学院冯继成课题组开发出下一代芯片金属互连智造方案
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了集成电路尺寸缩小带来的铜互连性能挑战问题。由于传统铜互连在细线宽下电阻率显著上升,行业急需寻找新一代互连金属及其加工方案。在此背景下,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冯继成课题组成功开发出一种用于下一代芯片金属互连的“自下而上”增材加工新方案。该方案能够使用Ir、Ru、Rh等金属替代铜,解决电阻尺寸效应问题并提高可靠性。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ACSNANO,并被选为增选封面文章。
发表时间: 2025-07-04 相关机构: 上海科技大学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陶文兵教授团队提出DISC新范式突破3D语义场景补全技术瓶颈
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新进展。近日,国际计算机视觉会议ICCV2025接纳了来自某大学陶文兵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专注于3D语义场景补全的研究,这一技术对于理解并重建三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研究为场景理解、虚拟现实、自动驾驶等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有望推动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他们的努力,3D语义场景补全技术将可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发表时间: 2025-07-04 相关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
人才强校 | 经管学院李春顶教授等在《经济研究》和《经济学(季刊)》发表重要论文
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了区域贸易协定对全球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由李春顶教授等人共同完成,发表在《经济研究》期刊上。研究通过统计计量分析与结构性量化模拟方法,对多个典型区域贸易协定的碳排放效应进行了反事实模拟,发现存在“碳创造”与“碳抑制”的双重效应。此外,研究还涉及全球经贸秩序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构建了全球一般均衡结构模型,探讨了贸易保护主义、中美贸易合作等对新趋势的影响。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国际贸易与环境经济交叉研究的理论体系,也为全球构建绿色低碳型区域合作机制和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战略定位提供了量化支撑。
发表时间: 2025-07-04 相关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
服务精选
服务案例
官方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