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易专栏> > 正文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列案例解析(十八)—四川省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

科技成果 案例 职务 所有制
寿仁论科创    2021-08-26    849

  四川省以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抓手,深化改革,打破瓶颈,扫除障碍,持续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案例1 西南交通大学:积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改革

  2010年,西南交通大学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当时,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将一件专利的专利权由西南交通大学享有变更为由完成该专利的教授团队与科技园公司按份共有,经第三方机构评估作价500万元,入股成都某新型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教授团队持有其中的300万元股权。该专利在2014年实现了产品化,8年间共计发工资550万元,上缴税收450万元,教授团队获得股权分红收入总额100余万元。

  2015年11月17日,西南交通大学开展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试点写入了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这又促使西南交通大学于2016年1月19日出台了《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简称“西南交大九条”),从个案尝试上升为学校制度,确认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享有其完成的职务科技成果70%的所有权。其主要做法是:对既有专利,学校根据职务发明人提出的奖励申请与其签订奖励协议,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将专利权人由学校一方变更为学校和职务发明人;对新申请的专利,学校根据与职务发明人协议的约定,将职务发明人追加为共同申请人;对尚未申请的专利,学校与职务发明人按照3:7的比例共同提出专利申请。

  与此同时,西南交通大学还出台了《西南交通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西南交通大学关于激励科技成果转化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西南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资产评估项目备案操作细则(试行)》等文件,进一步明确知识产权国有部分的定价细则、激励机制等。2016年5月21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以《科技成果确权 自主创新提速》为题,用了近5分钟时间专题报道了西南交通大学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新尝试和新实践。2016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厅字﹝2016﹞35号)提出“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成为国家探索的一项重要创新改革举措。

  西南交大九条出台以后,成效显著。到2020年,西南交通大学已有230项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进行了分割确权,注册成立了24家高科技创业公司,知识产权评估作价入股总额超过1。3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8亿元。在2010-2015的六年间,西南交通大学转让、许可职务发明成果14项,收入仅为158万元,而专利申请费、维持费和奖金支出却高达900万元。

  西南交通大学对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的改革试点实现了三个重要转变:

  一是将职务科技成果由“单位所有”变成“单位与科研人员按份共有”,改变了职务科技成果单一权属,是对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

  二是将“先转化后奖酬金激励”变为“先赋予知识产权激励后转化”,这一激励顺序的改变,将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前移,以更好地激发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观能动性;

  三是将科技成果转化奖酬金的“权益性激励”变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权利性激励”,“益”与“利”一字之差,使科研人员由利益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拥有权利、实现权益”的主动谋划者、积极作为者。

  总之,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改革,使科研人员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

  为更好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西南交通大学还采取了以下配套改革措施:

  一是充分发挥技术转移机构的作用,对于引入技术转移机构的,按照6∶2∶2的比例在科研人员、学校和技术转移机构三者之间进行科技成果权属分配;

  二是发起成立成都西南交大研究院有限公司,利用成都市双流区政府提供的科技资金探索天使前投资,目前已完成7项“天使前投资”,其中4项失败、3项成功,投资总额约2000万元。

  从西南交通大学整个改革历程看,从2010年的个案尝试到2016年出台文件予以推进的制度创新用了6年左右的时间,从2015年11月四川省委提出“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试点”上升为2016年10月中央提出“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整个过程仅用了1年左右的时间。这得益于对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的贯彻落实及其中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有力推进。四川省将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列入四川省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才使得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入了创新改革的快车道。西南交通大学开启了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的先河。

  同时也要看到,从2016至2020的5年间,西南交通大学只对230项职务科技成果进行了知识产权分割确权,平均每年不到50项。这表明,知识产权分割确权为科研人员(团队)提供了一个选项,但不是必选项。

  案例2 华西医院:与临床研究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

  华西医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起步早、基础好,自2014年起就先后获得“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4)、“成都市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推进奖”(2015)、“四川国际医药技术转移中心”(2015)、“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2018),并于2016年参建“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2018年2月,国家卫健委交给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一项重要的探索任务——作为试点单位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院内政策体系”。以此为契机,华西医院于2018年5月,先后发布了《成立“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的通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试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九条激励政策(试行)》(以下简称“华西九条”)《横向课题科技合同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管理办法》《成果转化奖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华西九条”规定:允许科技成果完成人与医院事先协议约定职务科技成果的权属或股权比例;成果完成人可在申请专利或专利技术成果作价投资前与医院协议约定科技成果的权属或股权比例,并允许成果完成人以个人名义占有股份;原创成果通过转让或许可取得的净收入,以及作价投资获得的股份或出资比例,提取80-90%的比例用于奖励;扩大横向项目经费使用自主权,在保证完成合同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工作内容和合同约定合理自主安排,不设置劳务费比例限制,结余经费可用于持续研究和绩效奖励;允许和规范科技人员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这九条政策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方方面面,其核心要义是:将科技成果及其转化的“权”和“利”充分赋予成果完成人。这大大激发了其职工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

  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华西医院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

  一是组建了成果转化部和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前者负责医院专利、横向课题合同等管理,对接医院、临床医生和研发团队;后者作为重要平台和对外窗口,配合成果转化部的工作,对接政府、企业、大学机构和资本,提供技术转移服务。两者有机结合实现了院内外信息和资源的精准对接,打通从“基础研究—临床评估—学术推广”的全过程各环节,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病床旁”的进程。

  二是每年出资2000万元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公开并择优资助成果转化项目,每个项目的资助金额为50-200万元。

  三是搭建了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链、技术链与服务链,覆盖探索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评估评价、技术培训、学术推广在内的各个环节,技术转移团队全过程参与其中。

  四是探索临床研究新模式,整合学术资源和商业资源,将研究组织(ARO)、合同研究组织(CRO)和基地管理组织(SMO)三个方面的资源集成起来。在ARO方面,设立了临床新技术创新基金,配备临床研究助理(CRC),成立“临床研究管理委员会”。通过组建“国际临床研究中心”,建设国际标准的临床研究服务体系,为医药产品研发和转化提供临床研究全过程专业化服务,加快临床研究速度,规范临床研究服务,提高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在CRO方面,提供新药申请、方案设计、临床监查、数据管理统计分析、报告撰写等服务。在SMO方面,涉及临床试验管理组织、受试者招募与随访等。

  五是采取多方面措施促进“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建设PM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海外高端人才、设立PM研究生课程、主办《精准临床医学》期刊等。在平台搭建方面,设立了精准医学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申报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在整合资源方面,发起成立全国精准医学产业创新联盟,整合政府资源、产业资源、大学资源、科研院所、产业资本、临床应用等多方资源打造协同创新生态圈。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组建公司化运营的成果转化平台,包括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公司、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华西临床中心公司和细胞治疗公司。2017年12月投资10亿元建设生物治疗国家转化医学中心,可大大缩短生物治疗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

  六是强化创新服务。通过科室座谈咨询、专题培训讲座、重大疑难项目一对一咨询、院内网站和院报、信息定向推送等多种形式,加强工作沟通和政策宣传,不断倡导新举措新做法,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增强科技创新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化转化和社会服务意识,并做好重点项目全过程跟踪。

  七是设置成果转化奖。以发明专利和成果转化业绩作为衡量标准,对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中具有突出成绩的职工给予10万元奖励并颁发证书。华西医院将每年的11月3日设置为华西创新日,在这一天进行表彰奖励。

  近年来,华西医院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每年申请专利500余项,授权专利300余项,年签订横向科技合同1200余份。仅2020年,横向科技合同总经费超12亿元,其中“新冠疫苗”、“超长效局麻药”等60余项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转化金额达6。75亿元,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入股成立了6家公司,增资1家公司,市场融资5。20亿元。华西医院的成果转移转化经验和做法也得到多家官媒专题报道。

  华西医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突出优势是起步早、基础好,主要特点是医院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整合资源、提供服务、营造环境,给科技人员放权让利,让科技人员充分施展拳脚,实现名利双收。

  案例3 成都银海眼科医院:实行“三院合一”一体模式

  2015年7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决定由该校眼科学科带头人段俊国教授牵头组建眼科学院,同年10月整合眼科医疗、教学、科研等相关资源,挂牌成立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眼科学院成立以后,学科发展成效显著。自2013年至2020年,承担科研项目45项,总计经费10275。3万元。其中,纵向课题39项,总计经费9193。7万元;横向项目7项,总计经费1056。6万元。眼科学院承担全校各学院的中医眼科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眼科学、眼视光专业系列课程30 门,开展博士后、眼科学博士、硕士和眼视光理学学士的培养。目前已有在读硕士生165人、本科学生257人。眼科学院成立5年来,学科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研究生培养规模从2014年的27人扩大到2020年的202人,彻底改变无本科生、招不到硕博士研究生的局面。

  201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该校段俊国教授团队以“一种具有视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物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和用途”专利技术成果按照学校与团队之间4:6比例进行专利权分割确权,经第三方机构的专利评估,以2063万元的价格作价投资,与太极集团、西藏药业、康弘药业、贵州百灵药业等多家上市公司及社会资本,共同组建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6975。9万人民币。银海眼科医院以国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标准,以世界顶级眼科设备,顶级医疗服务总部+分院+医联体+社区眼健康管理室的连锁模式,建成我国西部最大的集医、教、研三位于一体的研究型专科医院,并以学术研究、临床实践方面的影响力,辅以灵活丰厚的薪酬及激励机制持续吸引顶尖眼科专家,搭建了全国一流的眼科专家团队。目前,医院建筑面积5。6万平米,编制床位120个,员工343人,其中卫生人员178人。

  2017年,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银海眼科医院牵头,联合药企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成立四川省眼与视觉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聚众多创新主体的资源,包括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新药临床评价平台和眼医学科研共享平台,银海眼科医院的弱视远程训练平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远程筛查平台和眼底远程诊断平台,以及相关企业与眼科有关的技术平台等,由银海眼科医院提供资金支持、眼科学院提供人才支撑,打造出集科研、产业、资本、教育及科技中介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目的在于支持高校、企业的相关专利、设备和软件等科技成果面向市场实施转化。已有芪灯明目胶囊、鱼腥草滴眼液和板蓝根滴眼液等多项成果和产品在实施转化。为鼓励科技创业,成都中医药大学、银海眼科医院与创瑞孵化器联合成立“创瑞银海医疗孵化器”,孵化面积2。2万平米。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设环高校创新生态圈,孵化本地创业、吸引外来人员前来创业和支持成熟企业落地三措并举。

  在银海眼科医院的“三位一体”模式中,以职务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的银海眼科医院既是创新改革的产物,也是产学结合的产物,是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载体,打通了学—医通道,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和眼与视觉健康产研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以产学医合作构建的眼与视觉健康产研院,构建了一条从实验室到“病床旁”完整的创新链,可大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成都中医药大学、银海眼科医院与创瑞孵化器联合建立的“创瑞银海医疗孵化器”,为科研人员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条件和周到服务,延伸了企业成长链,拓宽了成果转化渠道。可见,眼科学院、银海眼科医院和眼与视觉健康产研院“三位一体”运作,彼此促进,联动发展,经过几年的运作,已充分显现出较强的协同效应和放大效应。

  无论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银海眼科医院,还是四川省眼与视觉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都是独立机构,各自遵循各自的管理规范,各司其职,但一体化运行,即实行教、医、研“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其中,人才是该运行模式的核心,在人员管理方面,医院管理层保留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编制,其他人员实行聘用制。在薪酬管理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仅保留编制人员的基本工资,并一次性拨付银海眼科医院,其薪酬和其他聘用人员的薪酬均由银海眼科医院承担。

  银海眼科医院以“三位一体”模式,突出特点是将教学科研、医疗、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三方协同起来,畅通从“教学—科研—成果熟化与转化—临床”链条的双向快车道,即提升教学水平,培养优秀人才,优秀人才从事高水平的科研,经过熟化与转化,以新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产品解决临床问题,进而更好地服务民众,同时民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扩大了医疗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产品,进而提出了更多的医疗科研课题。这条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实现了产学研医深度融合。因改革力度大,成效显著,该模式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2019年1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报,将“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的“成都经验”列入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予以表扬。

  上述三个案例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有以下共同特点:

  一是改革意识强,均实施了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且以此推进相关改革纵深发展,达到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目的。

  二是改革力度大,通过改革打通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全链条,破除了阻碍成果转移转化的各种瓶颈,畅通了渠道,其做法具有创新性,其经验具有示范推广价值。

  三是以改革创新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科技人员推到成果转移转化的前端,成为主动参与者、积极实践者,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

  四是制度先行,健全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体系,优化了流程,充分保障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

  五是体系健全,建立健全了组织保障体系,建立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管理机构、实施机构等载体。

  六是经验做法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普遍关注,得到充分肯定,包括上升为国家政策或中央发文表扬,得到中央媒体的报道等。

  上述三个案例之所以取得显著成绩,除自身改革动力足外,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中央的支持。四川省和成都市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为抓手,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提出:“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试点,明确科技人员与所属单位是科技成果权属的共同所有人。”为贯彻省委决定,四川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于2016年12月印发了《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川科政〔2016〕5号),选择部分国家设立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进行试点,并提出“一年试点突破” “两年总结推广”的改革目标。2018年7月2日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范围”。

  为贯彻四川省委关于扩大试点的决定,四川省科技厅等部门在总结第一批20家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会同四川省发改委等7个部门于2018年11月13日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力争通过两年努力,试点单位基本建立知识价值、成果权属与利益分配机制,完善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制度,在职务科技成果确权、国有资产处置、科研人员激励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目标。

  2018年9月30日,四川省十三届六次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提出“实施国有单位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按照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则依法确定职务科技成果权属”,为推进职务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提供法治保障。成都市也多次发文,支持并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经过多年的持续推动,并经过两批共65家单位的改革试点,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9年1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报,对四川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予以通报表扬。

  上述三个案例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既顺应了中央推进改革创新的要求,更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中央对四川省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并将其经验做法向全国推广,这也是强大的激励,并为其改革创新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12月23日印发了《关于推广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国办发〔2018〕126号),将四川省的做法在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行推广。2020年5月,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国科发区〔2020〕128号),正式进入为期3年的改革试点阶段。为贯彻落实该方案,四川省科技厅等10部门于2020年8月12日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的实施意见》。

  从2010年的个案尝试,到2015年四川省委决定进行改革试点,到2018年四川省委决定扩大改革试点,到2020年的深化赋权改革,每一种表述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每一种表述的变化,都彰显着巨大的进步。四川开了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的先河,又通过试点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推动全国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寿仁,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文章刊发于科技中国杂志6月期。

我要收藏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科易网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科易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ky@1633.com。

食药用真菌创新技术,开启健康生活新篇章!

相关推荐
长效药物微球项目
项目长效缓释微球制剂采用微流控技术,尺寸均一、粒径可控,药物释放稳定,批间一致性好,优势:1、缓释时间长:一次给药,长期有效;降低给药频率大大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2、释药更稳定:微球在给药部位缓慢释放,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3、作用更高效:降低血药浓度波动,减少毒副作用。优秀的微球产品在多种行业中备受青睐,微流控制备的微球产品可引起多领域的专注和投资,我们专注于缓释微球的研发和生产使用载体材料对药物进行装载,有效控制药物释放,实现对疾病的临床治疗。解决自用的同时客制化定制、出售业务,为科研、检测、高校等机构提供微流控芯片。近期目标利用微流控技术,将医美填充材料制备成均匀微球,具备较好的产品品质;放大生产,利用性价比优势,占领3D打印用微球市场。
领域:医药生物技术
企业数字化转型一体化解决方案
企业数字化转型一体化解决方案: 1)数据资产管理平台:具备多数据源的集成能力;数据的抽取、转换、落地能力;具备数据加工处理能力,并可定制化数据加工组件;具备数据资产目录、数据质量、数据血缘等数据管理能力。全平台一体化解决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数据集成、数据交换,数据治理,数据资产管理等问题。 2)管理系统低代码生成平台:通过拖拉拽的方式快速生成PC以及手机端页面,数据接口,数据库表内容等技术体系;通过拖拉拽快速生成填报、审批流程、权限控制等业务模块的能力。可以在面对企业管理、OA系统、MES系统等定制化项目时快速、低成本的进行系统生成。并可将场景应用经验在平台上进行沉淀。 3)数据可视化平台:具备多种系统数据的集成能力;通过平台内置的可视化编辑集成开发环境,可将数据输出成图表,将多层级图表进行编辑生成画面;通过序列编辑器达成可视化画面的播放,多端控制能力;具备可视化操作系统的能力,将多种类型的web应用,3D应用在平台上进行统一集成。通过上述产品帮助客户构建参观汇报、运行监控、数据分析以及高端会议等场景的解决方案。
领域:网络应用技术
复合导电纤维技术方案
项目团队提出的复合导电纤维电缆,以低廉的玄武岩无机纤维为原材料,制备出的一种新型的导线,是一种基础材料,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可应用于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包括5G基站的线缆、高压输电线、民用建筑用导电,柔性可穿戴设备、音频信号线,船用航空航天等多领域 。 新型复合导电纤维电缆 以高强度无机长纤维为原料,镀上金属层,使其变成电良导体,以此线芯制成新型导电纤维电缆,可以代替金属导线在高低压供电领域使用。由于纤维基材的高强度,该导电纤维电缆具有优异的抗疲劳、抗折弯、可广泛应用于高压/特高压、以及各种特种电缆领域。在价格上具有绝对优势,不到同类产品的40%。 项目计划建立复合导电纤维线缆研发生产、中试基地;设计、制造导线纤维专用设备,包括2条全自动的纤维金属化生产线,实现全过程的自动放丝、预处理、表面金属化、线缆烘干和缠绕。
领域:纳米及粉末冶金新材料制备技术
多点式高灵敏度水浸传感器的研发和产业化
随着物联网发展和方案的成熟,水浸传感器渐渐成为各种行业解决方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水浸传感器是一种简易的液体泄漏监测装置,可以监测到漏水的瞬间,并及时报警。 它可以有效替代人工巡查,对所有有雨水渗漏、水管等水源的区域进行漏水监测,可以实时监测和预警漏水隐患。 我们开发的智能水浸传感器产品是专门针对通讯基站、数据机房、宾馆饭店、仓库、城市供水、电缆井口、高楼水池等场所的水浸监测而设计的, 它的监测点分成单触头检测和三点同步独立检测,配合智能水位监测平台进行及时告警。 智能水位监测平台就是将安装在多个区域的水浸产品通过网络传输实现集中维护的工具平台,它具有响应快、功能强、可集中、使用方便等优点。
领域: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
装配式隐形厨卫
装配式隐形厨卫-用时打开,不用时隐藏的卫生间和厨房,包括折叠墙壁式和窗帘式,以及墙壁和窗帘结合式;里面有蹲坐两用折叠马桶,多功能折叠浴缸,折叠洗漱池,可升降折叠洗漱台,保暖装置,防漏装置,除味装置等等,没有气味,绝对不会漏水。 适用于集成房,工地用板房(解决临时住房的厨卫问题),钢结构住宅,小户型,单身公寓(解决空间狭窄的家庭的厨卫问题),出租房,房车(移动载体的厨卫问题),不占地方(折叠后面积为零)大小定制,不用模具,且生产速度快,价格实惠,(售价500-2000元,具体看配置,毛利50%左右),使用方便,重量轻(5-25公斤),整套打包后体积也小,物流费用便宜,可以快速拆装,且可以重复安装使用,经久耐用,体验度好。 整条产业链对环境友好,可以回收,可以自动降解,没有任何污染。 有30个专利(15个发明专利,15个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了23个专利(8个发明专利,15个实用新型专利),另外还有8份著作权。
领域:建筑物
水环境智能监测监控机器人及大数据数字孪生平台
产品介绍:自主研发特种机器人产品,支持太阳能、风能直供电,自组网军工级宽带通信加密,7类AloT传感器人工智能控制域芯片(水文,水情,水质检测,降水,-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高性能边缘计算算法,实现有效高清视频流传输。 适用行业:目前应用在水利水务,反恐维稳,矿山交通,海防河道,智慧校园,智慧园区,智慧旅游,城市大脑、海岸海岛、国际维和、一带一路。
领域:机器人
找山楂核仁油技术开发服务商
找山楂核仁油技术开发服务商
山楂核仁油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食用油,其主要成分是山楂核仁。山楂核仁具有浓郁的香气和味道,被广泛用于烹饪和药用。本文将从定义、应用场景、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对山楂核仁油进行探讨。一、定义山楂核仁油是从山楂果实中提取的油脂。山楂果实是一种常见的水果,通常在秋天成熟。山楂核仁油是从山楂果实中采摘的坚果壳(即山楂核)中提取的油脂。这些坚果壳包含着山楂核仁和油脂。山楂核仁油因其浓郁的香气和味道,以及丰富的营养成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关键词:仁油,核仁,香气,山楂核
抗三专利申请
抗三专利申请
“抗三”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通过分析复杂系统中的三个主要层面:个体、组织和环境,来理解系统的行为和确定应对策略。它通过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来分析系统:1. 内部维度:包括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内部的运作方式;\n2. 组件维度:包括组织中的各个组件,如人员、流程、技术等;\n3. 环境维度:包括组织所处的环境,包括市场、政策、技术等。应用场景:在现代社会,组织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复杂多变的挑战,如市场变化、技术革新、政策调整等。这些挑战不仅给组织带来了风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抗三思考方式在组织应对这些挑战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首先,在市场变化方面,抗三思考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理解市场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的市场环境,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和计划。其次,在技术革新方面,抗三思考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了解技术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的技术应用场景,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战略。
关键词:组织内部,分析系统,系统性,复杂系统
食用菌功能饮料发展现状
食用菌功能饮料发展现状
食用菌功能饮料是一种以食用菌为原料生产的具有保健功能的饮料。在定义中,食用菌功能饮料是指以食用菌为原料生产的具有保健功效的饮料,包括不同类型的食用菌,如香菇、木耳、银耳等。在应用场景方面,食用菌功能饮料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除了传统的饮食场景外,它还可以在运动、疲惫、压力等场景下使用。食用菌功能饮料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效,能够满足人们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关键词:保健功能,保健功效,功能饮料,原料生产
果醋发酵产学研合作资源
果醋发酵产学研合作资源
果醋发酵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果醋的方法,旨在提高果醋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在果醋发酵过程中,利用醋酸菌、酵母菌等微生物对苹果、葡萄等水果进行发酵,生产出具有独特口感和健康营养的果醋产品。果醋发酵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首先,果醋作为一种调味品,可以用于烹饪、调味、蘸酱等方面。果醋的酸味可以中和碱性食物,增加口感,同时也具有降脂、减肥等健康作用。其次,果醋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果醋中含有的醋酸、葡萄糖、氨基酸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降血脂等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口腔溃疡、便秘等疾病。果醋发酵技术的发展与其应用场景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果醋作为一种健康、美味的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关键词:果醋发酵,醋酸菌,酵母菌,微生物发酵技术
健康养殖技术技术哪里有?
健康养殖技术技术哪里有?
健康养殖技术是一种以保障动物健康为核心,通过科学养殖管理、预防和控制疾病、提高动物生产力和死亡率的技术。在当前社会,动物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健康养殖技术也成为了养殖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定义:健康养殖技术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动物进行养殖管理,以提高其生产力和死亡率,保证其健康和福利的一种技术。健康养殖技术需要综合考虑动物的生理、行为、心理等多方面因素,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环境控制、疾病预防和控制等措施,保证动物的健康和福利。
关键词:健康养殖技术,环境控制,综合考虑,饲养管理
找啤酒饮料技术开发服务商
找啤酒饮料技术开发服务商
啤酒饮料是指以啤酒为主要原料,通过一定工艺处理后,制成的饮料。啤酒的定义是以谷物、水和小麦等为主要原料,经酵母发酵作用,产生一种具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发酵饮料。啤酒饮料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应用场景:啤酒饮料的应用场景广泛,既可以在聚会、娱乐活动、体育赛事等场合下作为饮品,也可以在休闲、商务、旅行等场合下作为消遣饮品。啤酒饮料具有口感醇厚、清爽、口感丰富等特点,因此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关键词:酵母发酵,啤酒,二氧化碳气体,啤酒饮料
深度处理工艺是什么?
深度处理工艺是什么?
深度处理工艺是一种利用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高级分析和处理的技术。它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推荐系统等各个领域。深度处理工艺的核心是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一种由大量神经元组成的计算模型,可以通过学习自适应地改变连接权值,从而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深度学习算法利用神经网络来提取数据中的特征,并对其进行分类、预测等任务。深度处理工艺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图像识别领域,深度学习算法可以自动地识别出图像中的物体,并给出相应的答案。在语音识别领域,深度学习算法可以自动地识别出说话人的语音内容,并将其转化为文本形式。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深度学习算法可以自动地生成文章,并理解其中的含义。深度处理工艺的技术现状非常发达。
关键词: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处理工艺,神经网络,语音识别
平衡架科研进展
平衡架科研进展
平衡架是一种用于固定和支撑设备、机器或工具的架子,其主要特点是具有稳定性和平衡感。在我国,平衡架又被称为随车架,主要用于起重机、电梯、桥梁、汽车等设备上。本文将从定义、应用场景、技术现状、未来发展前景四个方面对平衡架进行介绍。一、定义平衡架是一种用于固定和支撑设备、机器或工具的架子,其主要特点是具有稳定性和平衡感。它通常由轻质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耐高温性、耐磨性等特性。平衡架在工业、民用、运输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平衡感,架子,平衡架
服务精选
服务案例
官方社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