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汽车IC将占全球总IC销售额的8.5%
2、2022年上半年全球车载背光模组厂商出货排名
3、2022年二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2857万台,同比下降23.3%

IC Insights近期发布了2022《年麦克林报告》更新版报告,对主要产品类型和IC市场进行了细分。
汽车IC市场份额自1998年以来稳步增长,从当年占总销售额的4.7%增长到2021年的7.4%。预计汽车领域的市场份额将继续增长,预计2022年将达到8.5%,2026年达到9.9%。这一增长的核心是大量新传感器、模拟设备、控制器和光电器件被整合到大多数新车中。此外,全球混合动力和全电动汽车销量的增长正在推动这一预测增长。
据另一份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个月电动汽车销量的急剧增长使电动汽车在美国新车销量中的份额达到约5%。在美国大约2.5亿辆汽车和轻型卡车中,据估计只有1%是电动的,但消费者购买兴趣和销量继续增长。
预计这些因素将导致汽车市场在2021-2026年的任何主要最终用途领域的复合年增长率最高,为13.4%。
近年来,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特别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渗透,带动了车载显示屏以及配套的车载背光模组的市场需求。
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器的背面光源组件,为液晶显示器提供充足的亮度和分布均匀的光源,背光模组直接影响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均匀度、画面品质及视角等重要参数,决定了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而Mini LED背光技术则为LCD赋予了高动态对比度、高亮度、高色域、低功耗等关键指标,助力液晶显示面板实现重要的功能升级。
根据CINNO Research统计数据,2022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28%近250万辆,渗透率高达24%,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同时,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接近11%,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
受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的积极影响,车载显示屏朝多屏化、大屏化以及显示技术多元化趋势蓬勃发展,与之配套的车载背光模组产品出货量也随之稳定增长。在此背景下,多家背光模组企业都在持续发力与布局车载领域。
全球车载背光模组生产企业主要有伟志控股、伟时电子、日本美蓓亚、瀚达美、帝显等公司,部分面板厂有配备集团内部背光模组供应资源。
据CINNO 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球车载背光模组出货量排名前五的车载背光模组企业是伟志控股、伟时电子、永盛光电、云光科技和京东方光科技。
伟志控股:伟志控股的车载背光模组出货量近两年牢牢占据全球第一的位置,2022年上半年全球占比大约18%,其客户主要是大陆和台系面板厂和多家汽车一级供应商等公司。
伟时电子:伟时电子的车载背光模组客户以日系客户为主,在大陆、台系、韩系面板厂以及汽车一级供应商中也占据一定份额。
永盛光电:靖江永盛光电车载背光模组主要客户以日系和韩系为主,国内面板厂主要客户为天马。
云光科技和京东方光科技车载背光模组出货量分列全球第四、第五,其中云光科技主要客户为友达AUO。
受益于车载显示产品技术发展进度较慢、产品认证壁垒较高以及客户需求的稳定性,车载背光模组市场需求的变化相对缓和,各主营车载背光模组生产的企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好。根据CINNO 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球TOP5车载背光模组厂总出货量份额在整体车载背光中占比达47%。
其他车载背光模组企业,如帝显电子、瀚达美、美蓓亚等几家在2022上半年车载背光模组出货量差距不大,竞争较为激烈。
根据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2年第二季度》,2022年二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2857万台,同比下降23.3%。
其中耳戴设备市场2022年第二季度出货量1618万台,同比下滑23.2%。其中真无线耳机出货量1273万台,同比下降22.1%。真无线市场在经历主动降噪功能更新和价格下降的刺激之后,市场增长的驱动力略显乏力。头部品牌多数呈现不同程度的同比下滑,但本土品牌及白牌市场的智能化进程仍在继续。
手表市场2022年第二季度出货量846万台,同比下滑12.3%。其中成人手表423万台,同比下降14.5%;儿童手表出货量424万台,同比下降10.0%。年中618促销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需求,同时新品发布带动了部分厂商的同比增长。但整体市场环境和产品迭代对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有所减弱。
手环市场2022年第二季度出货量383万台,同比下降40.2%。手环在腕带市场逐渐向手表调转的大方向下发展疲软,且产品结构依然处于大屏化的调整周期。从厂商发展战略到渠道结构搭建,手环的发展地位和空间在逐渐走弱和让渡。在逐渐有限的市场空间下,整体市场格局将进一步向头部厂商高度集中。

关于我们
华强电子产业研究所成立于2012年,是深圳华强(000062)旗下专注于电子产业链研究的第三方行业智库。
华强电子产业研究所围绕科技创新,设有一中心两平台(TRIZ创新赋能及认证中心、电子产业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专精特新加速器服务平台)三大服务主体,主要开展有产业研究咨询和科技创新赋能两大服务板块,致力于为政府、企业提供产业研究、技术升级、市场切入、生态融合等十个维度的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