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郑子剑教授团队《Adv. Mater.》:指明高能量密度柔性锂电池的工业化目标和实现途径

柔性 密度 弯曲 电极
中国聚合物网    2021-09-26    331

  近年来,诸如卷轴式显示屏、智能医疗卡、电子纺织品、软体机器人、生物传感器以及物联网系统等新兴的柔性/可穿戴电子产品正日益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代表了消费电子产品的重大转变。柔性可穿戴电子产品对高性能柔性锂电池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要求其能源储存部件具有高能量密度、优异柔韧性、长循环稳定性以及高安全性。高性能柔性锂电池的实现可摆脱现有金属箔刚性锂电池对于产品形状与结构等设计的限制,通过与柔性可穿戴电子器件一体化可发挥其任意形变的优势。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人们为发展柔性锂电池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包括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和不断发展的锂金属电池。但目前难以找到能够对柔性电池的机械柔韧性进行正确测试的基准,并且更难预测实验室制造的柔性电池是否满足柔性可穿戴实际应用的工业要求。在以前的大多数文章报告中,弯曲半径通常被用作评估电池柔韧性的唯一指标:较小的弯曲曲率半径表明电池的柔韧性较高。然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误导性的,因为在重复弯折过程中电池是否运行失效是由其机械应变所决定。机械应变不仅仅取决于弯曲曲率半径,还取决于电池厚度。


  柔性锂电池能够无缝地为柔性和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它们不仅通过充分利用可用的空间来提高能源容量,而且还可彻底改变未来柔性器件设计的外形因素。目前,如何同时获得高能量密度和良好的机械柔性是柔性锂电池面临的主要挑战。鉴于此,香港理工大学郑子剑教授团队针对如何发展高能量密度和高柔性锂电池以满足柔性可穿戴实际应用进行了综述和展望。首先,阐明了柔性锂电池能够满足柔性可穿戴产品实际应用的工业要求。然后,通过列举典型的柔性锂电池实例清晰地阐述了柔性锂电池的发展历程和实现柔性化的两种策略,包括“软材料”和“软结构”策略。其次,通过“柔性电池基准图”和“品质因数”对产业界和学术界发展的柔性锂电池进行了梳理和性能比较,并指明了实现高能量密度、高柔性锂电池的新材料和电池器件设计原理。最后,也探讨了改善柔性锂电池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可行途径,并点亮了未来实用化柔性锂电池的研究与发展方向。该文章以“Pathways of Developing High-Energy-Density Flexible Lithium Batteries”为题通过特邀进展报告形式最近发表在国际材料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Adv. Mater. 2021, 2004419)。单位名称香港理工大学,常建博士为第一作者,黄琪瑶博士为第二作者,高源博士为第三作者,郑子剑教授为通讯作者。


一、柔性锂电池达到实际应用的工业要求


  通常来说,柔性锂电池主要由柔性正极、隔离膜/电解质、柔性负极以及封装层等多层材料组成。根据经典的层状结构模型,柔性锂电池在弯曲过程中所承受的最大机械应变(ε)与电池厚度(T)成正比,ε = T/2r,其中r是弯曲曲率半径。根据印制电路协会(IPC-2292 standard)的标准,柔性电子器件的弯曲半径被定义为其总厚度的10倍。由上述公式计算可知,可匹配工业化柔性电子器件的柔性锂电池在弯折过程中至少应能够承受5%的机械应变。鉴于不同研究课题组展示的试验室级柔性电池厚度截然不同,因此ε将被认为是比r更合理的衡量电池组件和柔性锂电池柔韧性的指标。但上述机械要求远超过了锂电池通常使用金属箔(如Al和Cu≤1.2%)和活性材料(如石墨、LFP和NCM≤0.5%)的屈服应变。因此,发展具有高机械形变(ε > 5%)的柔性电极和电池器件是实现锂电池柔性化的基本工业化要求。


二、柔性锂电池的发展历程和实现柔性化的两种策略


  如图1所示,在目前大量报道的柔性锂电池制造方法中,实现柔性制造的方法可分为“软结构”策略和“软材料”策略。“软结构”策略是通过对传统锂电池组件进行重构进而获得高柔性。目前利用“互锁软结构”策略设计的柔性锂电池目前展现了令人满意的体积能量密度350 Wh L-1, 在弯曲半径为25 mm的情况下进行5000次弯曲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仍高达90%。然而,当将弯曲半径减小为8 mm的情况下,此类柔性锂电池因采用金属箔集流体制备的电极具有较小的弹性应变,经过几十次弯曲循环后电池仍然运行失效。该“软结构”策略仅能为柔性锂电池提供有限的弯曲性,无法保证在较小弯曲半径下稳定的机械性能。利用其它“软结构”策略(如互连和超薄方法)因非活性部分空间占比非常高,即使可获得较高机械柔韧性,但也极大地牺牲了电池能量密度。此外,利用“软结构”策略制备的柔性锂电池只能在单一方向进行重复弯曲,难以实现电池在双轴或全方位上的高柔性。相对来说,“软材料”策略是利用固有柔性电极材料来实现电池的高柔性。采用碳纸或导电织物制备的柔性锂电池可同时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柔性。例如,采用合理设计的金属碳纤维织物,促使柔性锂-硫电池的能量密度可达到457 Wh L-1,在弯曲半径为1 mm的情况下仍具有优异的弯曲稳定性。


图1. 柔性锂电池的发展历程和实现柔性化的两种策略:“软结构工程”和“软材料设计”策略。


三、新指标对柔性锂电池性能的基准评估


  如上所述,弯曲半径和弯曲周期通常用作评价柔性锂电池柔韧性的指标。然而,柔性锂电池在弯曲过程中的机械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电池组件的屈服应变,屈服应变不仅取决于弯曲曲率半径,而且还取决于电池厚度和结构。因此,比较弯曲半径并不能真实反映电极或者电池的柔韧性。工业应用要求柔性锂电池能够同时满足弯曲半径、弯曲周期和能量密度的最低要求,但仍然无法预判实验室规模获得的不同性能的电极或电池是否适用于实际应用。有鉴于此,以电池部件应变和电池体积能量密度作为评价柔性锂电池的两个关键指标成功绘制了“柔性电池基准图”,并系统性展示了目前最先进的柔性锂电池性能和几种柔性可穿戴电子器件工业要求,如图2a所示。其中,纵坐标中的应变能够预测一定厚度柔性锂电池的最小弯曲半径,而横坐标中的体积能量密度能直接反映电池结构和电极材料对各种实际应用的适用性。因此,柔性锂电池的柔韧性可以标准化为应变,以便于比较。


  请注意,上面的“柔性电池基准图”仅仅展示了柔性电池的性能。由于电池是用不同质量负载的电极材料制成的,高能量密度曲率半径大的柔性电池的性能不一定比低能量密度曲率半径小的电池更好或者更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应变(ε)与体积能量密度(Ev)相乘推导出柔性电池的品质因数(FOM = 1/2(Ea/r),其中,Ea代表电池面能量密度)。品质因数Ea/r可作为评价各种柔性锂电池整体性能的单一指标,而不需要考虑电池结构和电极材料的质量负载。结果表明,相对于金属网或碳基纸张类柔性电池,用织物结构基材做集流体组装的柔性电池均可得到更高的品质因数。可见,将这些单对电极织物电池制成实际的串叠型电池仍然能够实现良好的柔性和高能量密度。因此,品质因数可清楚地反映实验室测试电池对各种柔性可穿戴电子产品的适用性,以满足柔性锂电池的工业要求。


图2. 柔性锂电池性能评价。a)以电池部件的应变和电池体积能量密度两个关键指标绘制的柔性电池基准图。b)以面积能量密度与弯曲曲率半径的比值Ea/r作为柔性电池的品质因数用于比较不同材料、结构和尺寸的柔性锂电池。


四、实现高能量、高柔性锂电池的新材料和电池器件设计原理


  用导电纸或导电织物制成的柔性锂电池有望可同时实现电池的高柔性和高体积能量密度。注意,电极材料可以穿透纸张和织物基材的多孔空间,从而形成三维复合结构,这与传统堆叠的层状结构不同(图3a)。在复合材料模型(图3b)中,三维网状集流体可充当“填料”,而电极材料可被视为“基体”。填料提供承载功能,有效释放弯曲过程中施加在基体中的应力,使复合材料具有极好的柔韧性。同时,基体与填料之间的三维互穿结构显著增加了电极与集流体间的接触面积,这可为电极/集流体的柔性和充放电速率提供额外的好处。根据复合材料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可获取不同类型柔性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结果表明,织物基柔性锂电池的实际能量密度远高于纸基电池,因为其自由体积更大,约为刚性电池的80%,如图3c所示。利用商用正极材料(NCM622、LCO和LFP)和石墨负极组装的织物基柔性锂电池展示了高体积能量密度(400-600 Wh L?1),可满足当前多数实际应用的工业要求。使用新一代电极材料硅碳负极、锂负极与硫正极组装的柔性织物电池可促使其体积能量密度超过1000 Wh L?1。尤其,通过配对技术成熟的硅碳负极和NCM622正极组装的柔性锂电池是更为实际可行的方案,其能量密度可高达800 Wh L?1,即满足当前阶段所有工业应用的能量密度。


图3.未来高能量密度柔性锂电池的结构和材料。a)层状结构模型,即通过涂敷电极材料在低表面积金属箔集流体上而制备的柔性锂电池结构。b)复合材料结构模型,即通过电极材料与金属镀层织物复合而制备的柔性锂电池结构。c)以复合材料结构为理论模型,根据不同的电极材料(正极材料包括NCM622,硫和LFP,负极材料包括石墨、硅碳和金属锂)理论评估组装的柔性锂电池可达到的实际能量密度。


五、 改善高能量、高柔性锂电池循环稳定性的可行策略


  如上所述,通过在大比表面积柔性三维多孔集流体(如金属化织物)中装载高质量负载的活性电极材料,可以获得具有优异机械柔性的高能量密度柔性锂电池。随着活性电极材料负载的增加,这些电极材料在电化学循环和机械弯曲过程中的固有体积变化、迟缓的离子和电子传输、结构坍塌将被放大,容易导致柔性锂电池循环稳定性不佳。除了理想的机械柔性和体积能量密度外,各种柔性穿戴电子应用还需要柔性锂电池的长期循环稳定性。然而,目前最先进的柔性锂电池仍难以达到工业柔性应用对循环稳定性的要求。为了实现高性能柔性锂电池的长期循环稳定性,下面将讨论一些经济有效地制备改善高负载柔性电极循环稳定性的可行策略,如图4a-4e。


图4. 改善高能量密度柔性锂电池循环稳定性的可行策略。a, b) 基于具有解耦离子和电子传递途径的导电纳米纤维网络所得到的紧凑纳米纸型柔性电极(活性材料适用于NCM、LFP和石墨)。c)基于纤维素纳米片自卷绕效应构筑的纳米纸型柔性硅碳电极。d, e)基于抑制多硫化物穿梭和锂枝晶生长的金属化织物型柔性锂-硫电池。


六、 改善高能量、高柔性锂电池安全性的可行策略


  目前报道的柔性锂电池多数仍然采用有机碳酸酯或醚类溶剂和聚烯烃隔离膜组成的液态电解液。然而,液态电解液基柔性锂电池在重复弯曲过程中,一旦封装膜材料或隔离膜破裂,极有可能发生有机电解液泄漏和电池短路。目前的柔性锂电池迫切需要一种高离子电导率的柔性固体电解质来代替液体电解质。在固态电解质中,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或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因其质地柔软、无腐蚀、无泄漏、不易燃烧、潜在抑制锂枝晶而更适于制造高性能柔性锂电池。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是无溶剂电解质,通过聚合物链的局部链段运动传导锂离子,但仍具有相对较低的离子电导率(< 10?4 S cm?1)。相对来说,凝胶聚合物电解质是由固定在聚合物基体中的一定量液体电解质组成。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具有实现高离子电导率(> 10?3 cm?1)、高柔韧性和低界面阻抗的巨大潜力。如图5a-5c所示,下面将详细讨论通过结构设计如何提高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离子电导率、机械强度、阻燃性和耐高压性能来有效实现柔性锂电池的高安全性。


图5. 改善高能量密度柔性锂电池安全性的可行策略。a) 紫外光交联制备的纤维增强型塑料晶体电解质型聚合物电解质膜,可提高其机械强度和离子电导率。b, c)依靠氢键自交联制备的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型聚合物电解质膜, 可提高其机械强度、离子电导率、阻燃性以及耐高压性能。


  原文链接:

  Jian Chang; Qiyao Huang; Yuan Gao; Zijian Zheng*,“Pathways of Developing High-Energy-Density Flexible Lithium Batteries”,Adv. Mater. 2021, 2004419, DOI: 10.1002/adma.202004419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4419


研究团队介绍


  文章第一作者:常建博士,吉林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韩国成均馆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6年至2019年间,他在香港理工大学郑子剑教授团队中从事博士后工作。2019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任副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高能量密度柔性锂电池和固态锂电池的材料和界面设计。2019年获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荣誉称号,并斩获日内瓦国际技术发明奖金奖(1项)和特别优异奖(2项),其研究成果在Joule、Nat. Commun、Adv. Materials、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Small、Nano-Micro Lett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总引用次数近2000次,申请国际及国内专利共7项。


  文章通讯作者:郑子剑教授,清华大学本科、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后。现任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服装学系教授,2018年当选香港青年科学院创始院士。长期致力于表、界面科学,纳米制备,以及柔性可穿戴电子领域的相关研究。先后斩获日内瓦国际技术发明奖银奖(2015年)、金奖(2019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 Mater、Chem. Soc. Rev、Chem. Rev、Joule、Nat.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Mater. Today等诸多国际顶级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超过100篇,总引用次数超过8000次,申请国际及国内专利共18项。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科易网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科易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ky@1633.com。
相关推荐
新型环保清淤设备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环保的要求也逐渐升高,新《环保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对环境污染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人们对环境的需求也日渐增长,现用的设备已经没有办法满足需求,所以新型环保清淤设备孕育而生。 针对江河、湖海、城市管道里的淤泥,进行处理,使其能达到绿色化、环保化、无害化、减量化与资源化;通过进行生物除臭,物理调节,达到现场基本无味。 产品核心竞争力: (1)实用性强:针对江河、湖海、城市管道里的淤泥,进行处理,使其能达到绿色化、环保化、无害化、减量化与资源化;通过进行生物除臭,物理调节,达到现场基本无味。 (2)应用范围广:能对化粪池污水清理、养殖场污水清理、石材厂污水清理、集水井污水清理、生活污水处理厂含泥污水清理、垃圾楼渗透液处理、内河和公园湖泊黑臭水处理、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 (3)变废为宝:产出物可以用作制砖原料、高肥效的土地利用原料(例如:农用、绿化、草地、土壤改良、土壤修复、矿山修复)。 (4)效率高:能进行连续不间歇处理,效率大大提升;自带发电机,能在野外以及无电区域进行清淤处理;具有特殊的除渣功能能对石子、砖头、塑料袋、金属等进行分离,实现初级脱水,使污水得到净化。 (5)运行成本低:可以实现少人化生产,综合成本更低,外加效益更高。 (6)绿色环保:通过对江河、湖海、城市管道进行清淤以及废料(泥与沙)二次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从污水源头治理,减少二次污染。
领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
基于边缘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云联网平台
基于边缘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云联网平台是基于5G通信,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面向智慧城市,工业制造,能源电力等领域构建的高清视频AI应用能力平台,平台支持大容量,高并发,低延时的视频数据的接入,分析,存储、检索和转发,平台采用微服务分布式架构,可以实现应用与算法,软件和硬件双解耦。为行业用户提供融合感知,云边协同,统一管理的全栈式视频智能分析服务,加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领域:物联网设备、部件及组网技术
自动化解决方案
公司业务涵盖军工领域、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石油电力、机床管理、压力容器、五金卫浴、轨道交通等行业,为用户提供最佳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最佳的机床自动生产系统,根据用户产品的工艺特点协助用户选择生产设备,帮助用户规划所需的生产布局及配套的自动化物流,为机床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动化上下料、衔接各设备之间的物料自动化周转、装配及定位等作业。实现工厂由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生产的转变。主要涉及各种数控加工设备、锻压机、冲床、折弯机、浇注机等的自动化智能解决方案。
领域:工业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
国际流体动力零部件系统化服务商
公司专注于流体动力零部件研发和装备制造,是集流体力学计算与仿真、流体动力零部件后处理和检测于一体的系统化解决方案服务商和定制化装备制造商。目标产品包括:航发燃油喷嘴、叶冷却流道气膜孔及外表面、冷端转子;航空航天液压动力控制壳体、泵体、阀体和作动器;航空航天发动机复杂油路和冷却流道;核/能源微型反应器、传感器及热交换器;机加件相交孔自动化去毛刺设备等。主营业务围绕技术项目联合攻关和成果布局,包括微细异形大长径比内流道光整加工及深度清洁、流体动力特性测试平台开发、高压液压推力装置定制化开发。
领域:高端装备再制造技术
高智能化双臂机器人
公司致力于研发高智能集群机器人系统,机器人具有 “ 手 、 足 、 眼 、 脑 ” ,基于高速动态移动视觉定位关键技术;机械臂可自主更换电池,视觉精准识别电池的位置,全流程实现无人化智能作业:1.装载外卖;2.更换电池;3.取出外卖。
领域:机器人
建筑及机电声学认知检测及智能声学产品系统研发及产业化
项目利用振动及声学传播的特性,依据专业声学测试分析方法,结合建筑机电、通风设备的特有声音频率,快速准确实现各种设备噪声的检测与分类,实现精准的产品研发配套,有效解决机电设备环境噪声的干扰,实现人居环境尤其是商业酒店、综合体及公共场所的声品质提升,给城市、商业建筑、酒店及公共场所的通风、制冷系统装上一套“无声的装备”。 项目优势: 1、市场前景广:振动声学市场巨大,重点文旅产业的基础设施-声学产品(防火隔声门、通风隔声消声百叶窗、浮筑地台等)及技术配套; 2、技术水平领先:引进国外IAC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国际品牌、外资企业资深技术团队及管理团队,技术及产品体系、资源体系完善; 3、行业布局深入:已经建立起与上游客户稳定的业务关系,与科研院所进行产研学一体化合作,与行业内北京、上海、深圳资深外资机电及声学顾问、设计院已经建立起稳定的业务对接,合作共赢; 4、团队项目业绩突出:参与一些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团队经验非常丰富。
领域:网络应用技术
超声靶向造影的用途
超声靶向造影的用途
超声靶向造影是一种医学检查方法,其通过注射一种含有组织特异性靶标分子的超声造影剂,使造影剂聚集在靶器官或组织处,从而增强声学信号,实现定性和定量分析活体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的生理及病理变化过程或局部靶向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超声造影,卵巢癌,拟态
聚乳酸(PLA)产业研究动态
聚乳酸(PLA)产业研究动态
以聚乳酸(PLA)、竹粉为主要原料,通过双螺杆挤出工艺制备竹粉—聚乳酸(PLA)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目数的竹粉及马兰酸酐接枝前后竹粉对竹粉—聚乳酸(PLA)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及相容性的影响。
关键词:双螺杆挤出,PLA,工艺制备,竹粉
氨法脱硫硫技术专家推荐
氨法脱硫硫技术专家推荐
氨法脱硫是一种高效的湿法脱硫方式,它采用氨作为脱硫剂,通过气液相反应来实现对烟气中二氧化硫的净化。具体原理是将液氨与水混合配制成为一定浓度的氨水,然后将氨水引入脱硫塔中,与锅炉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亚硫酸铵。再通过氧化风机不断注入空气,将亚硫酸铵氧化成硫酸铵,从而实现对烟气中二氧化硫的净化。
关键词:离子对,复合电极,氨法脱硫
弯拉弹性模量专利申请
弯拉弹性模量专利申请
通过对几种贫混凝土:碾压贫混凝土、振捣式贫混凝土、掺粉煤灰贫混凝土的弯拉强度与弯拉弹性模量的试验,研究分析了贫混凝土基层材料弯拉弹性模量的特性。试验采用小梁试件进行三分点加荷的方式,测定3kN至50%极限荷载处的割线模量,用跨中挠度公式反算求得。
关键词:混凝土基层,弹性模量,掺粉煤灰
找乳酸盐类/血液技术开发服务商
找乳酸盐类/血液技术开发服务商
乳酸盐在血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乳酸盐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影响局部和中央的血流量。当运动开始时,乳酸盐释放到血液循环中,能够促进血管舒张,提高血液含氧量,确保氧气能够有效地输送到活跃的肌肉中,以满足运动状态下组织的各种需求。
关键词:动物血,血乳酸,乳酸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产学研合作资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产学研合作资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1982年Barde等首先在猪脑中发现的一种具有神经营养作用的蛋白质。这是一种在大脑内合成的蛋白质,对神经元的存活、分化以及正常功能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它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在海马和皮质的含量最高。
关键词:BDNF,阿尔茨海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敏感蛋白产业研究动态
敏感蛋白产业研究动态
测定30个不同麦芽样品的总氮、可溶性氮、库值、总酚含量以及对应麦汁敏感蛋白及敏感多酚含量,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麦汁敏感蛋白含量与麦芽可溶性氮呈显著正相关(r=0.686,p0.01),麦汁敏感多酚含量与麦芽总酚呈显著正相关(r=0.646,p0.01),表明麦芽可溶性氮与总酚指标可初步用于评价麦汁中敏感蛋白与敏感多酚含量;
关键词:麦芽,总酚含量,多酚,总氮
桥博技术哪里有?
桥博技术哪里有?
在铁路桥梁建设中,单箱单室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较为普遍。在进行设计计算时,一般是把三维空间桥梁结构进行简化,在纵向和横向分别对桥梁进行平面杆系计算。
关键词:三维空间,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梁,连续箱梁
服务精选
服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