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项目简介
1、项目立项背景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突出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各项措施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与当地景观相协调,基本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使小流域达到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生态清洁小流域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发展,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内涵的深化与提升。 水土保持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和民生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天津宜居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提升水土保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全面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多年来,天津市水土保持工作坚持以大流域为骨干,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水土保持工作思路与当时山丘区的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原有水土保持思路和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不能满足水源保护的需要,水土保持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和发展。2006年,水利部在全国范围推广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天津市蓟县列入首批国家试点建设工程。蓟县是天津市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全县海拔20m等高线以上山丘区面积840.3km2,占全县面积的53%,境内有一级河流3条,二级河流5条,河流总长度162.5 km;水库12座,是天津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和后花园。按照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治理思路和天津市水土流失特点及水土保持工作现状,为了提升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探索适合我市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技术措施体系和配置模式,深化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理论与实践。我处联合蓟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申请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技术模式”这一应用型课题的研究工作,旨在结合蓟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际情况,通过试验、分析,组装,筛选出符合我市山丘区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佳建设模式,为今后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指导与借鉴。 2、项目目标 研究小流域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工程、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等治理模式,通过分析、对比、优选各种治理措施,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适用于本地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从而有效管理封山禁牧、封育保护、水源保护等活动,促进天津市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3、研究思路 本项目按照“保护水源,改善环境,防治灾害,促进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本区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引进周边地区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结合项目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调整人为活动为重点,对试验小流域中多种治理措施进行组合配置,建立因地制宜的高效治理模式,从山顶到河谷依次形成“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的三道防线,最终形成“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 4、技术路线 选择拟治理的小流域作为试验研究区,通过收集分析研究区小流域现有基础资料和水土保持存在问题,借助GIS技术和遥感技术,获取小流域的边界、沟道、比降等形态特征,以及坡度、植被、土壤、土地利用、土壤侵蚀、水环境状况、人口及社会经济状况。基于小流域现状和区位特点,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小流域功能定位,确定小流域的发展方向。围绕小流域的功能及发展方向,利用本地和引进周边地区已成熟的治理技术措施,通过组装、配套,形成适合本地区不同区域和功能特点小流域的高效治理模式。 5、项目创新点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小流域单元的确定和基础信息特征的提取,为本地区水土保持治理成效分析和水文特征研究提供了成熟的技术体系。 (2)小流域三道防线划分的指标和方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3)小流域土壤侵蚀状况的监测结果,为该小流域今后实现动态监测,掌握和研究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提供了基础条件。 (4)小流域功能定位和治理需求分析模式,为该地区同类小流域规划治理提供方法和思路。 (5)小流域治理技术措施配置和防治模式,为周边小流域治理提供了样板和示范。 若在全县范围,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模式,大范围推广应用,将有效的改善和保护蓟县山区水源地水质状况,有效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村容整洁,维护海河水系健康生命,使蓟县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将提升至一个更高的水平。从而将研究的小流域建设模式推广到北方土石山区乃至全国。
以上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或由合作单位提供,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给予解答并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