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介绍
- 技术成果
- 专利技术
- 相关高校院所
- 相关资讯
唐群委教授团队在自驱动智慧交通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21-11-24导读: 近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唐群委教授课题组在摩擦电传感器阵列助力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监测和管理系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论文以“Triboelectric Sensor Array for Internet of Things based Smart Traffic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为题发表在Nano Energy (IF=17.881)杂志上,杨希娅副教授、刘广庆博士后、郭琪瑶博士后为共同第一作者,杨希娅副教授和唐群委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NanoEnergy期刊截图)随着 5G网络和物联网 (IoT) 等先进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感器和相应的应用程序不断涌现,然而,传感器供电已成为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交通管理系统中的物联网应用迫切需要开发具有便携、低能耗和无线连接的自供能监测系统,以进一步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效率。近年来,基于摩擦电效应和静电感应效应耦合的摩擦纳米发电机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简称TENG) 已开发出各种类型的自供能传感装置,目前报道的大多数摩擦电传感器的工作均采用电压或电流作为传感监测信号,但是高电压输出与后续的传感电路不兼容,相对较长的恢复时间无法满足快速响应和高灵敏度的要求。另一方面,阻抗失配问题也成为信号处理和传输的一大难题,并严重制约了摩擦电传感器的进一步商业化。该工作开发了一种基于静电纺丝复合纳米纤维制成的自供电摩擦电传感器(CN-STS) 并应用于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监测与管理系统。通过向PVDF静电纺丝纤维中掺杂多壁碳纳米管调控复合纤维膜的介电性,以进一步提高输出性能和压力灵敏度。同时通过系统比较CN-STS输出电压、电流和电荷密度的电学输出性能、响应时间、灵敏度等性能指标,优化选择了适用于动态流量监控的转移电荷密度作为记录细微差异的传感信号。在低压范围 (0至75千帕),CN-STS可以达到0.0406 μCm-2kPa-1的相对较高的灵敏度,在较高的压力范围(75至425千帕),CN-STS的灵敏度为0.0032 μCm-2kPa-1,表明CN-STS适用于较低压强的检测范围。在云端物联网平台的辅助下,CN-STS阵列通过电源管理电路实现了交通流管理、压线和超速车辆捕捉、车牌号识别等功能。在电源管理电路中采用电荷放大器来处理电荷输入信号,以更好地区分来自非车辆的信号,并稳定电压输出,以便通过Raspberry Pi中的A/D转换器进一步读取。该工作所研发的基于摩擦电 CN-STS 传感器阵列的智能交通监测与管理系统可进一步与大数据平台相集成,以分析更复杂的路况,记录交通违法等行为,通过交通信息收集及时分析和识别潜在危害,为TENG开辟了新的潜在应用领域。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的资助。近年来,唐群委和杨希娅等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围绕高性能驻极体制备、混合效应能量采集、摩擦电荷密度提升等关键问题,致力于波浪能、人体动能等低频机械能转换材料与传感器件的研发,获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21.106757(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责编:苏倩怡
关键词:摩擦,传感器,CN,STS,输出,电荷,监测,交通,联网,传感
全国劳模姚启明走进附属实验小学,开启“劳模进校园”第一讲
2021-11-08导读: 11月3日,全国劳动模范、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汽车运动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智慧交通安全驾驶工程中心主任姚启明来到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与“同济苗”面对面交流互动,并指导学校劳模素养基地建设。 姚启明以《弘扬劳模工匠精神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为题,以自己成长经历为例,向同学们讲述了童年时期外公和母亲身上的劳模精神对自己一生的影响,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和大家分享了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理解,鼓励大家要珍惜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向身边的劳模先进学习,在少年时代就应以勇于创新、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引领,养成自律、感恩的好习惯,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姚启明还讲述了汽车百年史上传奇人物背后的伟大精神,并以自己作为国际汽车联合国许可的全球12位赛道设计中唯一的女性为例,告诉孩子们要从小树立理想信念,将来在行业中发扬工匠品质与创新精神,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中国的实力和风采。她还介绍了近期自己在道路安全领域开展的实践活动,与同学们探讨新时代交通出行变革,以及如何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讲座后,姚启明还与附属实验小学“道路共治”项目化学习小组的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她亲切地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对阶梯车道、信号灯控制等项目方案提出了专业指导,充分肯定了同济苗苗在开展“道路共治”项目化学习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大胆创新、无畏探索的精神,以及实践中展露出的团队精神和跨学科思维模式。
关键词:精神,劳模,工匠,实践,启明,汽车,道路,时代,学习,讲述
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共同研讨“综合的交通,持续的发展”
2021-10-28导读: 10月23日,第一届海峡两岸综合交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校举行。会议以“综合的交通,持续的发展”为主题,由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主办,台湾中央大学土木工程学系、逢甲大学运输与物流学系、淡江大学运输管理学系和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共同协办。来自两岸五校的270余名师生通过线下报告与线上会议相结合的方式交流学术,加深了解。 同济大学教授杨晓光、逢甲大学教授刘霈、台湾大学教授周家蓓作为特邀嘉宾,分别作了题为《服务型主动智能网联交通管理系统(AI-TMAAS)研究》《载具对显测之平整度指数AARI之影响》《货柜车氮氧化物排放特性分析与排放推估模式建构》的主题报告。此次会议累计收到37篇文章投稿,经专家组审阅,其中18篇论文按照交通运输与管理、高效率、绿色交通运输供给、交通管理智慧化与精细化、自动驾驶与信息控制、机场与道路研究、轨道与铁道工程建七个不同类别进行学术分享。每场汇报结束后,与会师生进行积极提问与热烈讨论,并评选出5篇一等奖论文、5篇二等奖论文和7篇三等奖论文。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负责人为优秀论文获得者颁发奖品与证书。此外,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台湾中央大学、逢甲大学运输与物流学系、淡江大学运输与管理学系、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系相关负责人分别对五所高校及学科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台湾大学副校长周家蓓作闭幕总结,对研讨会的交流成果给予肯定。
关键词:学系,交通运输,论文,运输,台湾大学,同济大学,学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逢甲大学
《城市交通与法治》新书首发,为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建设的又一成果
2021-10-25导读: 10月24日,由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主办的《城市交通与法治》研讨暨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国际设计中心召开。《城市交通与法治》一书的策划人及主编、原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副校长顾祥林出席并致辞。参与本书编著的专家学者,校相关部门、出版社负责人,以及城市交通交叉学科的学生代表出席发布会,围绕该书的内容进行了研讨交流。该书也是《城市交通交叉学科系列丛书》之一。汪光焘指出,《城市交通与法治》是一本运用我们党最新法治理论成果,以法治视角、法治思维来分析研究城市交通这一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是一本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具体地、现实地、深入地贯彻到城市交通这领域中的教科书,很大程度上弥补现阶段以城市交通为主题的法治教材和书籍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顾祥林表示,此书出版对同济大学交叉学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以城市交通为起点,同济大学能为国家公共治理培养更多精英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济大学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委员会对本书的编著背景、目的、思路及主要篇章安排作了总体介绍。同济大学出版社表示,本书体现了多专业支持和跨学科融合以及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两大特点。 在主题报告环节,本书的统稿人、北京市政府原法制办主任周继东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讲解。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原主任沈国明从法律视角剖析了《城市交通与法治》的特点和意义,阐释了交通执法、交通立法、交通技术的相关关系。同济大学城市交通交叉学科“数据驱动的城市交通治理”方向责任教授、校文科办主任刘淑妍作了题为《行政法视域下城市交通的规制治理》的报告。 在讨论环节,作为本书编委会成员,来自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责任编辑分享了各自在参与编著该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同济大学法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入开展交通与法学的交叉融合,形成更多成果,推动交叉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共同努力的共同期望。 《城市交通与法治》一书是由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学者共同编写的跨高校、跨部门、跨学科的著作,以法律为主线,讲述了交通行为、交通治理等方面的问题,跳出了以交通工具为主体的法律体系,建立了以社会行为为主体的法律体系。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书面向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未来发展,面向城市交通的现实问题,面向城市交通学科交叉,既可以支撑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建设需要,又适用于丰富政府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同时为城市交通立法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 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于2019年4月成立,依托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学院,以“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建设为核心,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下设四个研究方向,分别是交通服务科学、城市空间活动监测与分析技术、城市移动性规划、数据驱动的城市交通治理。依托全校交通运输工程、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组建跨学科研究生导师团队。
关键词:城市交通,法治,同济大学,交通,交叉学科,治理,法律,学院,负责人,编著
同济大学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编的《高速磁浮交通设计标准》发布
2021-08-31导读: 近日,由同济大学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编、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15家参编单位共同编制的《高速磁浮交通设计标准》(CJJ/T310-2021)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并将于2021年10月1日起实施。该行业标准的发布对促进我国高速磁浮交通技术工程化应用、支撑高速磁浮交通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是当今世界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可填补高铁和航空运输之间的速度空白,对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今年7月,由中国中车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早在2006年,运营时速430公里的国际首条商业运营高速磁浮线——上海高速磁浮示范线验收通车之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前瞻性布局,下达了《高速磁浮交通设计标准》的行业标准编制任务。该标准由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编,来自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诸多单位共同参与编制,编制组成员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涉及高速磁浮的企事业单位。 该标准自2006年7月第一次编制预备会启动至今,历时15年。作为行业内首个标准规范,在整个编制过程中,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坚定支持下,同济大学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所有参编单位紧密合作,始终坚守,通过大量专题研究不断完善打磨,以确保标准内容的全面性、正确性和准确性。编制组在消化吸收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采纳了“十五”至“十二五”期间3个国家五年计划在高速磁浮交通技术国产化与创新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参考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和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领域的成果和经验,以1.5km高速磁浮试验线的试验数据和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的建设和运营实践为支撑,持续不断将最新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纳入其中。2018年7月,该标准送审稿审查会上,审查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曾表示:“本标准是高速磁浮交通设计技术的首例标准,其编制发布对促进高速磁浮技术工程化应用、支撑高速磁浮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高速磁浮交通技术研究和工程化的不断推进,高速磁浮交通的标准体系将随之不断完善,从而进一步规范和引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科学助推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磁浮,交通,编制,标准,支撑,运营,工程技术,工程化,住房,意义
《One Earth》: 研究发现中国交通电气化对空气质量有大范围显著效益
2021-08-26导读: 浙江大学俞绍才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农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及清华大学,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利用天地立体监测,研发了基于数据同化的数值模拟系统,首次从实证角度,量化了中国交通电气化对空气质量的显著效益。相关研究论文《Switching to electric vehicles can lead to significant reductions of PM2.5and NO2across China》于2021年7月23日发表于Cell四大姊妹刊之一《One Earth》 (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dSV6_wvRVC3L%7E)上。 交通运输造成全球约五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空气污染。电气化是交通领域脱碳的主要途径,对空气质量改善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然而,交通电气化如何影响空气质量仍然不清楚,该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实证问题。 以往研究多依赖化学传输模式。此类模式包含较为完善的气象与化学机制,但缺乏实际观测约束。更重要的是,大规模、全面的交通电气化属于极端情景,无法预测。在这样背景下,一方面,我国大力提高汽车总产量中的电动汽车份额,以期在2030年前达到40%;另一方面,我国大幅减少电动汽车补贴,为交通电气化铺就了一定的障碍。因此,交通电气化的环境效益评估亟需更可靠、更具体的科学证据,以期科学引领我国乃至全球的政策导向。在2020年2月3日至16日期间,我国全面暂停非必要交通活动。交通观测数据表明,全国300余个城市道路交通均出现历史性下降。例如,武汉市的道路交通量减少了80%以上,其周边城市也减少了60%以上。北京(60%)、上海(59%)、广州(66%)、深圳(73%)和杭州(76%)也不例外。因此,新冠疫情封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本研究联合卫星观测与地面监测,研发了基于数据同化的气象-化学传输模拟系统。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排除多种外界干扰,包括春节假期影响、气象影响以及模型不确定性影响等,最终揭示了交通电气化的空气质量效益。结果表明,交通排放下降与环境PM2.5和NO2浓度减少之间呈现近线性关系。大规模、全面的交通电气化将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PM2.5(30-70%)和NO2(30-80%)浓度的显著降低。从历史的角度看(2016年之后),此类环境效益远超气象的不利影响。本研究首次通过实证角度,证实了交通电气化的显著环境效益。此研究由浙江大学俞绍才教授领衔,联合了国内外科学家一同完成,包括浙江大学王利强、陈雪、张逸博、李梦莹、蒋林挥、夏颜、李臻、李佳丽、王璐、侯倘艳、刘维屏,河北农业大学李鹏飞教授,以色列希伯来大学Daniel Rosenfeld教授,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和朱彤教授,复旦大学陈建民教授,清华大学王书肖教授,加州理工学院Yuanlong Huang博士和John Seinfeld院士。浙江大学的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21577126,41561144004,21625701)和科技部重点项目(No.2018YFC0213506,2018YFC0213503,2016YFC0202702)及浙江大学空气污染与健康研究中心(No.14-585302-001)的资助。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学博士生王利强、陈雪、张逸博和李梦莹。本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俞绍才教授、河北农业大学李鹏飞教授、加州理工学院John Seinfeld院士和以色列希伯来大学Daniel Rosenfeld教授。图1 新冠疫情封城期间,交通流量降低与空气质量改善的量化关系图2 新冠疫情封城期间,交通管制、春节假期以及气象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图3 交通全面电气化对中国地面PM2.5和NO2浓度的影响
关键词:交通,电气化,影响,空气质量,气象,PM2,浓度,实证,联合,加州理工学院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其中凝聚着“同济智慧”
2021-07-23导读: 7月20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它的成功研制,对于打造我国高端装备产业新引擎,形成轨道交通领跑新优势,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世界轨道交通领域的尖端科技成果中,也凝聚着同济人的智慧。 速磁浮交通技术具有高效快捷、安全可靠、运能强大、编组灵活、准点舒适、维护便利、绿色环保等技术优势。早在2002年,科技部筹建了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磁浮中心”),支持世界上首条商业运营的时速430公里的高速磁浮线——上海高速磁浮示范线的建设和运营。迄今为止,该示范线已安全运营6732天,安全运营2130万公里,正点率99.86%(截至2021年6月6日数据),充分展示了常导高速磁浮交通技术的优越性。 此次下线的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系统是在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课题支持下,由中国中车组织,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牵头,围绕工程化产业化,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系统解决了速度提升、复杂环境适应性、核心系统国产化等难题,实现了系统集成、车辆、牵引供电、运控通信、线路轨道等成套工程化技术的重大突破。其中,同济大学承担了“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仿真验证与优化设计研究”“高速磁浮交通系统运行环境与影响因素分析及系统服役性能与环境可靠性关键技术”“复杂环境下列车-轨道-隧道多元耦合与控制”三个高速磁浮研究课题,在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系统集成调试与试验、运行控制的中央控制子系统、道岔设计及道岔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领域,持续助力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研究。 位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高速磁浮试验线是目前世界唯一一条1.5公里长的常导长定子磁浮交通系统综合试验线,可为高速磁浮交通技术的研发、系统集成、软件调试、部件性能考核与改进提供试验条件。2020年1月14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样车运抵同济大学高速磁浮试验线。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济大学配合开展了高速磁浮样车的动车测试并对其相关功能进行验证,参与了系统集成调试与试验。2020年6月21日,试验样车在试验线上成功试跑,标志着我国高速磁浮研发取得重要新突破;2020年11月16日,在完成所有测试内容后,试验样车运离同济大学。这一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中,世界上第一组时速600公里的道岔由同济大学与中铁宝桥联合研制完成。其中,同济大学负责了道岔的总体设计、道岔控制系统软硬件研制等核心任务。同济大学道岔项目组发挥在道岔研制领域近20年技术积累的优势,在工期短、任务重、技术指标要求高的情况下,克服障碍、积极创新,采用新技术新手段,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为了节约道岔控制系统的现场调试时间和成本,利用基于“数字孪生”的虚拟环境,以模拟和优化道岔的控制过程等。该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系统创新建立了适应长大干线自动追踪运行的高速磁浮运控系统。其中,同济大学参与了运控总体方案及部分关键设备与技术的设计咨询,承担了运控系统中核心的中央运控子系统的设计与制造。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运控中央子系统,是根据常导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特点和上海高速磁浮示范线的运行经验,按长大干线的设计要求,结合我国高铁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成功经验开发研制的,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此外,“600公里时速高速磁浮车-轨-隧多元耦合和控制课题”前瞻性地攻克了未来长大干线工程化应用中面临的车-轨-隧多元耦合难题,其研究成果为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车隧系统设计与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济大学磁浮中心自牵头组织“十五”863高速磁浮重大专项开始,历经4个“五年计划”,持续开展磁浮交通技术的国产化和创新研究。磁浮中心负责人表示,在高速磁浮领域自主创新方面20年的坚持和深耕,为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系统研发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贡献了同济人的力量。未来,磁浮中心将继续聚焦国家战略,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发挥同济大交通学科优势,形成磁浮领域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与试验能力,并带动磁浮专业人才培养,打造“同济磁浮”品牌,为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实现我国轨道交通技术持续领跑贡献同济人的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磁浮,公里,时速,同济大学,道岔,系统,设计,交通系统,交通,研制
同济大学携手嘉定区启动编制智慧交通“嘉定标准”,嘉定新城智慧车列交通系统示范线开通
2021-06-17导读: 6月16日,由中国工程院、同济大学、嘉定区政府共同主办的嘉定新城智慧交通论坛暨智慧车列交通系统示范线开通仪式在嘉定举行。在嘉定新城智慧交通论坛上,同济大学参与的智慧交通“嘉定标准1.0版”编制正式启动;嘉定区交通委与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书和2021年嘉定新城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备忘录。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原校长钟志华,嘉定区委书记陆方舟,同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冯身洪,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于波,嘉定区副区长钱志刚等出席仪式。根据《嘉定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嘉定新城将在未来五年打造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国家智慧交通先导试验区。同济大学依托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整合多学科力量,联合国内外多方资源,全面服务嘉定新城规划建设。 当天开通的智慧车列交通系统由中国工程院总策划,联合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的科研力量,与嘉定区人民政府共同推进。该系统采用不同车型的智能网联车辆组成车列,在公交专用道上保持匀速、协同运行,通过乘客预约制,实现运量大、速度快、点对点的运送,并利用嘉定区沪宜公路(陈翔路—叶城路)路段8.2公里的合乘车道开展测试。 在当天举行的嘉定新城智慧交通论坛上,钟志华、陆方舟、冯身洪、于波等共同启动智慧交通“嘉定标准1.0版”编制。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将牵头整合全校大交通学科力量,与嘉定区密切合作,在《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导下,参考国际、国内相关工程实践和已经发布的相关智慧交通标准,瞄准以城市道路为研究对象的区域性体系框架及标准这一空白,融入嘉定区正在推进的远香湖“一环三路”智慧交通项目成果,边研究边落地,推出代表当前国内最高水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智慧交通“嘉定标准”1.0版,为今后嘉定乃至全国的智慧交通项目建设提供指导。《智慧交通“嘉定标准”1.0版——智慧道路建设技术标准》计划于2021年12月底发布。论坛上,嘉定区交通委还与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书和2021年嘉定新城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备忘录,双方将协同合作、协力攻关,积极开展智慧交通专项研究,发挥智慧交通对综合交通发展的引领、赋能作用,共同推动嘉定新城建设和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郭仁忠院士作线上报告,钟志华院士作总结报告。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吴兵教授介绍了嘉定新城智慧交通专项规划和智慧交通“嘉定标准1.0”前期研究情况,
关键词:交通,嘉定,新城,同济大学,标准,嘉定区,中国工程院,交通运输,发展,工程学院
国际通用工程学院/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师生在《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 Emerging Technologie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1-06-01导读: 北航新闻网6月1日电(通讯员 孙小倩)近日,国际通用工程学院/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大二本科生丁屹达、Sebastian Wandelt教授、孙小倩副教授在交通领域知名期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 Emerging Technologies》(影响因子6.077)上发表论文TLQP: Early-stage Transportation Lock-down and Quarantine Problem,以新冠疫情为研究背景,利用全球航空交通网络及疫情传播模型,研究能够有效遏制疫情发展、具有较低社会经济成本的防疫策略。 当今高密度、大流量的交通运输系统,尤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航空交通系统,使得一场地区性流行病愈加可能演变为全球大流行。除了保持社交距离和佩戴口罩,限制人员流动(如限制交通流量和封城)是一项必要的防疫措施。考虑到防疫措施相应的社会经济成本,关于限制交通流量和封城的决策可建模为组合最优化问题。本文提出了疫情初期削减交通流量及封城问题(TLQP: Early-stage Transportation Lock-down and Quarantine Problem),由此帮助决策者制定理论上最优的防疫策略。该决策建议框架以SEIR传染病模型及航空交通网络为载体,考量削减国际交通流量、削减国内交通流量及限制地区内部人口流动(即封城)这三类措施的防疫效果及相应的社会经济成本,由此求解出理论上最优的防疫策略(即防疫措施的组合)。鉴于此组合最优化问题的高复杂度,文章提出了一种高效且可靠的启发式算法(TLQP-H),以疫情传播有效距离(Effective Distance Path)和CELF算法(Cost-Effective Lazy Forward Algorithm)为基础。文章最后聚焦德国在2020年疫情的发展情况,分析德国在面对第一波及第二波全球疫情时理论上最优的防疫策略,为决策者提供有指导意义的防疫建议。图1 疫情传播网络示意图及各节点的SEIR模型。该网络中,管理单元β 施加了两项防疫措施:削减90%的β1-α0的流量以及削减90%的β1的内部流量图2 疫情传播网络的有效距离树,节点间的链接宽度与流量呈正比,而长度(即有效距离)与流量呈负相关。图3 TLQP-H模型模拟得出的在全球第一波疫情冲击下德国的理论最优防疫策略。图中的节点为以主要机场为中心的区域。图(A)中,“x”代表该节点施加了限制内部流量的措施,其他节点的大小与区域内人口数量成正比;图(B)、(C)中,显示的链接分别为未受限制的国内交通和国际交通,节点的大小代表了节点度。 国际通用工程学院/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孙小倩副教授是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她先后入选北航“卓越百人”和“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冯卡门 Fellow,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Fellow,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航空交通网络、多模式综合交通系统、大规模系统智能优化算法等。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我校国际通用工程学院/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大二本科生丁屹达,论文的合作者为北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Sebastian Wandelt教授。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8090X21002321 (审核:文东升)
关键词:防疫,疫情,节点,措施,流量,策略,削减,交通流量,航空
储志刚:高起点谋划 高质量发展
导读: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也是中国轨道交通工业发展140周年。从1881年到2021年,中国轨道车辆从唐山胥各庄修车厂起步,从“万国机车”到“复兴号”动车组,从普通铁路到高速铁路,铁路里程达14.6万公里,高铁里程达3.8万公里(截至2020年底);城市轨道交通从无到44个城市(不含港澳台地区)开通,运营里程超过7500公里(截至2020年底)。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一次次科技的进步,一次次速度的飞跃,既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而这些巨大成就的背后,都有同济大学轨道交通学科教师和校友们的贡献。中国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21年,历经百年,同时也是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的起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结合“四史”学习教育的总体要求,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与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轨交院与磁浮中心”)党委开展了系列学习活动,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传承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以务实的态度认真总结“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绩和存在问题,以奋进的姿态扎实推进“十四五”学科规划。 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拥有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负责车辆工程(轨道交通)四年制本科教学,培养车辆工程、载运工程应用、交通运输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为国家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培养车辆系统与装备技术的高端专门人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有国内高校唯一的轨道交通综合试验系统等科研平台,与企业联合建设上海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学术期刊。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磁浮交通核心与前沿技术研究、磁浮交通系统工程化应用、技术标准制定等工作。建有国际最完整的高中低速磁浮综合试验线。轨交院和磁浮中心全体师生不忘初心、抓住机遇、结合实际、努力奋斗,“十三五”期间完成了既定目标与任务。尤其是2018年5月,学校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成立了轨交院与磁浮中心党委,在一个党委统一领导下轨交院与磁浮中心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加强融合,纳入大交通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和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获得新的发展动力。2020年和2021年,轨交院和磁浮中心获批国家铁路局磁浮技术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多网多模式轨道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全国铁路科普实践教育基地,为进一步形成轨道交通与磁浮交通特色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轨交院与磁浮中心服务国家战略、立足行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年均科研经费0.65亿元,联合中国中车完成了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样车的功能性试验。聚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磁浮交通技术系统工程两大领域,并在悬浮导向与控制、制动与安全、动力学与振动噪声等研究方向上特色鲜明、持续领先。 在进行“十四五”规划时,轨交院与磁浮中心党委对学科规划与建设提出以下原则:一是学科规划高度要高。按照总书记“面向未来大学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学科规划和建设中以质量提升为根本导向,不断优化结构、突出重点。二是培养质量品质要好。轨交院和磁浮中心领导要以最大的热情、最大的决心营造让教师安心教书育人的环境;教师要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上;要坚持四个面向,对标交通强国重大战略需求,面向重大科学问题清单与关键核心技术清单,把学生培养成为服务国家发展的科技力量。三是产学融合深度要深。进一步强化与中国中车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展基础性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大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同济力量。四是国际交流范围要广。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朋友圈,激励教师开展深层次高水平的国际科研合作,提升轨交院和磁浮中心在国际舞台上的学术活跃度与影响力。“十四五”时期,在一流党建引领下,我们要在保持原有轨道交通和磁浮交通研究特色基础上,着眼新发展格局,开创新局面:争取对大交通学科支撑方面有新作为,力争在新型轨道系统、高速磁浮技术方向上创国内一流、国际领先;人才引育有新突破、成果产出有新标志、学生培养有新特色、科研攻关有新优势的“四有”新格局。 面向未来,轨交院与磁浮中心党委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已经做了全面规划,希望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把准轨道交通未来发展方向,紧跟世界轨道交通工业科技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为国家交通强国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轨交院与磁浮中心党委书记)
关键词:磁浮,轨道交通,发展,交通,轨交院,学科,培养,规划,党委,方向同济大学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