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介绍
- 技术成果
- 专利技术
- 相关高校院所
- 相关资讯
淡水中心“一种幼鱼活体标准化拍照用缸”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2021-12-02导读: 近日,由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姜涛副研究员等人发明的“一种幼鱼活体标准化拍照用缸”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2023107491.X。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幼鱼活体标准化拍照用缸,包括玻璃缸单元,玻璃缸单元中设有背景板,玻璃缸单元缸顶设有照明灯盖,缸体外侧有一可上下移动的透明标尺单元,照明灯盖中安装照明灯具。本实用新型标准幼鱼活体拍照缸设计科学合理、对不同大小幼鱼兼容性好、操作简便、不受外界光照条件限制等极大地提高了幼鱼标准照片的拍摄效率和大幅提升所拍摄幼鱼照片的标准性。
关键词:幼鱼,单元,活体,照明灯,拍照,实用新型,标准,玻璃缸,标准化,拍摄
校企合作新成果亮相进博会 引发多家媒体报道——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联合研发新冠核酸检测样本移液自动化设备首次展出
2021-11-19导读: 11月5日,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孙立宁教授团队与上海蓝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新冠核酸检测样本移液自动化设备,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首次展出。该设备采用垂直六关节机器人替代人工全自动完成核酸检测样本移液操作,进一步提升核酸检测效率和准确度,极大减少病原体暴露风险,此次“首秀”便引发凤凰网、东方网、科技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吸引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追溯,检测人员不受样品污染的同时,提高检测通量呢?在苏州大学相城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孙立宁教授团队研发的全自动分杯系统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此次进博会展出的新冠核酸检测样本移液自动化设备正是应用了该全自动分杯系统,作为全封闭的自动化智能设备,可全自动完成核酸检测移液环节中的样本分杯相关操作,包括样本放置载样台,到完成抓取样本、识别条码、自动开盖、自动移液、自动盖盖、样本管自动回收、TIP枪头自动丢弃以及整个移液过程记录,一次可以处理96个样本,极大减少了病原体对检测人员和检测环境的暴露风险,真正实现移液流程无人化、信息化。该分杯系统拓展性强,未来还可以连接机器人、检测设备等,实现全流程自动化,高效且最大化程度避免交叉感染,待技术成熟后亦可延伸应用于其他病原体检测,前景广阔。团队主要研发成员陈涛教授介绍:该设备是我校“蓝沙生命科学智能化装备创新中心”平台的转化成果, 2020年苏州大学与上海蓝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苏因智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校企创新平台,致力于研究全自动核酸检测样品的处理工艺,并研制智能化设备,助力企业持续提升核酸检测水平和效率,为我国抗击疫情的攻坚战作出贡献。苏州大学相城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将继续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等支持,提供各项产学研专业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孵化,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这样安全、高效、精准,又能全面避免医务人员和采样管接触的核酸检测机器人,一面世就吸引了多家医院和企业的目光,纷纷抛出合作的橄榄枝。进博会期间,合作企业蓝沙生物与多家政府机关、机场、海关口岸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基于苏州大学与企业的协作创新平台以及苏州大学相城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院的大力支持,进行核酸检测自动化解决方案的研发,在新冠病毒检测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据悉,该新冠核酸检测样本移液自动化设备已申请一类医疗器械证,取证后有望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关键词:检测,核酸,样本,移液,苏州大学,自动化,机器人,自动,全自动,合作
系统分析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在景感生态学公众感知定量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1-10-11导读: 景感生态学(Landsenses Ecology)是由赵景柱研究员生前提出的,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基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从自然要素、物理感知、心理感知、社会经济、过程与风险等相关方面,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系统分析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在赵景柱研究员的指导和支持下,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使用深度迁移学习实现城市物理和心理感知的大规模测度和建模分析。利用公众感知先验知识库和街景现状数据集开展景感指数模型训练和预测(图1),对城市街区尺度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物理和心理感知建立定量模型并深入讨论。研究绘制了6种心理感知的景感地图(图1),发现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社会经济驱动要素。研究弥补了遥感和现场调查手段在视角和数据量方面的不足,并根据模型结果在不同街区土地利用条件下提供一系列改进策略,从而优化物理景观配置并缓解负面心理感受。该研究对维护城市环境公平和公共健康具有巨大应用潜力。该研究发表于 Land Use Policy。 图1 景感生态学心理感知(左)和物理感知的量化模型(右上)以及景感地图(右下) 量化城市道路绿化水平维度和垂直维度的质量差异。北京市六环内样点层面、道路层面和县域层面的平均道路绿视率均值分别为17.2%、15.3%和15.7%。不同城市功能区道路的绿视率均表现出明显空间分异,道路绿视率平均值依次为旅游区(15.68%)住宅用地(15.12%)服务区(14.70%)文化区(14.22%)商业用地(12.35%)。北京市六环内城市道路绿视率与植被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尺度层面的道路绿视率与植被指数空间分布一致,但部分地区存在空间异质性(图2)。该研究有助于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准确有效地规划和设计城市道路绿化。研究发表于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 图2 北京市六环区域内道路绿化水平的空间分析结果 实现基于360°半球面全景的视觉绿盖度快速测量方法。设计实现了360°半球面全景拍摄设备及绿盖度算法,弥补传统街景图视域覆盖缺陷,探究北京市西城区不同街区类型视觉绿盖度与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之间的联系(图3)。该研究为城市园林绿化部门提供了评估复杂城市环境中绿化覆盖的测量工具,并能够为权衡人本尺度下的垂直绿化设计与微气候表现提供决策依据。该研究发表于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图3 360°半球面全景的视觉绿盖度测算流程(左)和西城区实地测量结果(右) 文章通讯作者分别为赵景柱研究员、董仁才研究员和付晓高级工程师,第一作者分别为特别研究助理张永霖和在读博士生李涛。 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503605)、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XDA23030403)、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SKLURE2016-1-05)等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landusepol.2021.105762 https://doi.org/10.1016/j.ufug.2021.127153 https://doi.org/10.1080/20964129.2021.1929502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10月11日
关键词:感知,道路,心理,物理,空间,景感,绿视率,研究员,北京市,层面
大球盖菇生态栽培显著增强土壤肥力与生态功能
2021-09-29导读: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因其幼嫩时外形酷似松茸(松口蘑),而在市场上常被冠以“赤松茸”甚至“松茸”等称谓。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发示范的大球盖菇近自然栽培模式,充分利用农村常见有机生物质原料(如秸秆、枝条、畜禽粪便等)和留守劳动力,栽培后的基料留田,可显著改良土壤、提升肥力。该模式除了在棚内、田间,也可在林下进行栽培,是一种适宜于农户参与的循环发展模式,在中科院帮扶县区脱贫攻坚和林下经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图1)。 图1. 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大球盖菇林下栽培(现场培训与出菇) 栽培过程包括表层土翻耕整备(图2 A, B)、基料混合发酵、铺料与菌丝接种、起垄覆土与灌溉等。为探讨该模式对土壤及其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人员在成年人工华山松林建立了四个野外重复实验样地(图2C),通过化学与生理分析、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对栽培区土壤的理化性质、细菌与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代谢功能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 图2. 华山松林地概况(A, B)及大球盖菇栽培区土样采集点(C) 研究发现与对照(林下非栽培区)相比,基料下土壤全氮含量近翻倍(2.4 g kg?1 à4.6 g kg?1),土壤有机碳(75 à 390 g kg?1)和速效磷(5à 25 mg kg?1)含量增加超四倍;土壤中参与有机碳分解(葡萄糖苷酶和纤维酶)、有机磷分解(酸性磷酸酶)的胞外酶活性显著增强。同时,栽培不同区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图3 A, B),基料附近的垄沟成为了土壤微生物新的热点活动区域,微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微生物量以及代谢功能均显著增加:其中,细菌基因拷贝数增加了26倍(图3 C),细菌群落参与的呼吸、脂肪酸和磷脂分解、乙醛酸盐和三羧酸循环均显著增强;真菌基因拷贝数增加了3.4倍(图3 D),真菌群落参与的磷脂酶和辅酶因子代谢显著上升。 研究和生产实践还表明,该模式可明显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改良土壤结构;大大提高土壤中的可溶性碳、磷等营养元素,提升土壤肥力;显著增强生物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与代谢功能,重构土壤生态功能。在蔬菜连作障碍大棚、三七连作障碍地的土壤改良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与应用前景。 图3. 大球盖菇种植区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A,细菌;B,真菌)和微生物基因拷贝数(C,细菌;D,真菌)的变化 文章以“Macrofungi cultivation in shady forest are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microbiome diversity, abundance and functional capacity in soil furrow”为题发表在真菌学1区期刊Journal of Fungi上。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栋为第一作者,于富强正高级工程师为通讯作者。 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XDB31000000)、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项目(KFJ-FP-201905)、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云南省基础研究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
关键词:栽培,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群落,盖菇,大球,基料,代谢
硕士生盖军民在钾离子电池研究方向获重要进展(图文)
2021-09-24导读: 近日,我院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2016级研究生盖军民在钾离子电池研究上获重要进展,实现了钾离子电池负极的高容量、长寿命。相关成果以题为“MoSe2/N-doped Carbon as Anodes for Potassium-Ion Batteries”的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影响因子 21.875)。盖军民为第一作者,物电院于馨智助理教授和鲁兵安教授为通讯作者。 钾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价格低廉的优势,在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往的电池大多是以锂为基础,但是锂资源的匮乏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相比之下,钾的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因此开发钾基电池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但是由于钾离子半径过大,很多材料无法满足钾离子的嵌入和脱出,因此寻找合适的可以储存钾离子的材料成为钾离子电池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以上问题,盖军民等提出了一种用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作为钾离子电池负极,因其特殊的晶体结构,使得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作为钾离子电池具有高的理论容量。同时为了提高电极材料倍率和循环性能,他们将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与具有良好导电性的氮掺杂的碳复合,提高了电极材料的导电性,使电极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大幅度的提高。他们还探究了MoSe2/N-C作为钾离子电池负极,钾离子嵌入和脱出的机理,为研发高性能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全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enm.201801477
关键词:电池,离子,负极,过渡,硫族,电极,提高,军民,化合物,金属
国科大博士生导师胡有洪课题组发现邻氨基吡啶炔基类抗过敏化合物
2021-09-13导读: 过敏性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包括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结膜炎以及特应性皮炎等,其主要特征为机体针对抗原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目前全球过敏性疾病患病率为20%-30%,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由于过敏性疾病致病因素复杂,目前抗过敏类治疗药物主要是纠正机体免疫系统失调和抑制变态反应性炎症,如常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组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但上述药物存在副作用强、靶点单一及响应率低等缺点。目前唯一能从根本上控制并抑制过敏性炎症的治疗方案是抗体疗法,如抗IgE抗体(Omalizumab等)和抗IL-5抗体(Mepolizumab等)已获批上市,用于部分严重、不可控性过敏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但该疗法仍存在治疗周期长、患者顺应性差、费用昂贵等不足。因此,开发具有强效抗过敏活性且不良反应低的新型抗过敏小分子药物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胡有洪课题组前期通过快速、高效的合成方法,发展了一系列具有结构特色的二芳基炔基类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如具有抗肿瘤活性的FGFR抑制剂 (Eur. J. Med. Chem., 2017,126:122-132.),新型抗炎CSF-1R选择性抑制剂(J. Med. Chem., 2020,63(3):1397-1414.)。在此基础上,胡有洪课题组与药物所唐炜课题组合作,在肥大细胞模型上对该激酶库的代表性化合物进行了抗过敏活性导向的表型筛选,发现激酶抑制剂具有较强的抗过敏效果,并通过表型筛选研究精细的构效关系,发现了一类新型的强效抗过敏化合物。其中,代表性化合物在RBL-2H3及鼠源原代肥大细胞(PMC)中均具有显著的抗过敏活性,且具有较大的治疗指数(RBL-2H3: IC50 2.54 nM, CC50 377.4 nM; PMC: IC50 48.3 nM, CC50 836.1 nM)。此外,化合物能显著抑制肥大细胞活化、致敏的相关信号通路,并且具有良好的PK性质。体内药效表明,化合物在被动全身性过敏反应(PSA)及屋尘螨诱导的肺过敏性炎症小鼠模型中均具有显著效果,毒性反应低;代表性化合物通过初步的酶谱分析及与SFKs (Src family kinases)抑制剂SU6656的对比实验表明,该类化合物通过抑制SFKs发挥抗过敏活性。该研究为开发新型、安全、有效的抗过敏临床治疗药物提供了新思路。上述研究成果于2021年9月3日以“Discovery of Potent Antiallergic Agents Based on an o-Aminopyridinyl Alkynyl Scaffold”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上海药物所胡有洪研究员和唐炜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国科大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上海药物所)谢志铖和向才贵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上海市科委项目的资助。全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medchem.1c00976图 1 研究策略图 2 优选化合物具有显著的体内抗过敏活性
关键词:药物,抗过敏,过敏性,化合物,疾病,治疗,活性,抑制剂,nM,抗体
黄志力课题组发现黑暗暴露诱发小鼠觉醒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2021-07-17导读: 黄志力课题组发现黑暗暴露诱发小鼠觉醒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发布时间:2019-02-11 浏览次数:967 与昼行的人类相反,夜行动物白天休息、夜晚活动。如果在白天解除小鼠睡眠期的光照,动物会快速清醒,但其机制不明。黄志力课题组发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上丘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神经通路介导了急性黑暗暴露诱发小鼠觉醒效应,为临床治疗异常光照引起睡眠紊乱相关疾病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成果于2019年1月31日,以《上丘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在黑暗暴露诱发小鼠觉醒效应中起到关键作用》(“Superior Colliculus GABAergic Neurons Are Essential for Acute Dark-Induction of Wakefulness in Mice”) 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 。 黄志力教授团队利用转基因小鼠,结合光遗传和化学遗传学操纵、选择性损毁神经元及多导睡眠图记录等研究手段,发现特异性损毁上丘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或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后,急性黑暗介导的动物促觉醒效应完全消失,揭示这两种神经元在急性黑暗介导的促觉醒效应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病毒示踪、离体电生理并结合光遗传学方法研究神经环路发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能够直接调控上丘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活性并与其形成单突触连接,上丘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也通过单突触连接对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直接的功能性支配。阐明该神经环路机制,可能为治疗光照异常导致的生物节律紊乱和睡眠障碍等疾病提供新靶点。 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张泽、刘雯樱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黄志力、曲卫敏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脑科学研究院张嘉漪教授课题组的合作和支持。该项目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资助。 急性黑暗暴露诱发小鼠觉醒的神经环路机制急性黑暗暴露取消视网膜对上丘(SC)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兴奋作用,进而解除SC对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抑制;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诱发觉醒。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etinal ganglion cell, RGC; 上丘, superior colliculus, SC; 腹侧被盖区, 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原文连接: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18)31665-8Zhang Z#, Liu WY#, Diao YP, Xu W, Zhong YH, Zhang JY, Lazarus M, Liu YY, Qu WM*, and Huang ZL*. Superior colliculus GABAergic neurons are essential for acute dark-induction of wakefulness in mice. Current Biology (2018), https://doi.org/10.1016/j.cub.2018.12.031 (徐昕红 供稿) [关闭窗口]
关键词:氨基丁酸,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光遗传,上丘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
脑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组合遗传解析下丘脑乳头体发育和轴突投射的拓扑规律
2021-07-17导读: 脑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组合遗传解析下丘脑乳头体发育和轴突投射的拓扑规律发布时间:2021-04-06 浏览次数:230乳头体是位于下丘脑腹侧的一个重要核团,参与调控记忆和情绪。但是,目前对于其神经环路的发育构筑认知还十分有限。脑科学研究院何苗团队发现转录因子Fezf2在乳头体神经干细胞中表达,并在分化后迅速下调。基于此发现,该团队发展了Fezf2-CreER与Nkx2.1-Flp组合遗传标记策略,对乳头体神经元进行命运追踪,从而深入研究其神经元产生的时空规律和轴突投射的拓扑规律。研究发现,乳头体神经干细胞以 “从吻背外侧到尾腹内侧”的顺序产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不同时期产生的乳头体神经元对丘脑前核、网状被盖核和被盖核的轴突投射遵循不同的拓扑规律,但Fezf2的缺失并不影响乳头体的形成和主要轴突投射的建立。该研究为探索乳头体的发育起源和环路连接提供了新型工具和重要信息(Hou et al., 2021, Cell Reports,10.1016/j.celrep.2021.108712)。[关闭窗口]
关键词:下丘脑乳头体发育,转录因子,神经干细胞,胶质细胞
黄志力课题组发现睡眠调控新核团
2021-07-17导读: 黄志力课题组发现睡眠调控新核团发布时间:2018-04-23 浏览次数:995抑郁、药物成瘾、帕金森病等神经精神疾患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这些疾病均伴有严重的睡眠紊乱,究其原因与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寻找脑内多巴胺活性调控机制是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吻内侧被盖核(Rostromedial Tegmental Nucleus,RMTg)是新鉴定的由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组成的脑干结构,向中脑多巴能神经元有广泛的纤维投射。黄志力课题组杨素荣等发现,该处神经元具有生理性睡眠促进作用,并参与睡眠内稳态调控。研究成果以《吻内侧被盖核是非快动眼睡眠的关键核团》(The Rostromedial Tegmental Nucleus is Essential for 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为题于2018年4月17日在线发表在《PLOS Biology》。 研究团队运用高度自动化睡眠觉醒解析系统,采用化学遗传学方法激活大鼠RMTg神经元发现,动物睡眠总量明显增加,睡眠深度提高。毁损RMTg神经元或抑制其活性,动物睡眠量及睡眠深度降低。RMTg毁损动物在强制觉醒后的睡眠反弹期(正常大鼠表现为睡眠量增多和睡眠深度提高),睡眠深度变浅,提示RMTg是睡眠内稳态调控的重要基础。神经环路研究显示:RMTg活性增高,释放抑制性递质GABA,抑制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促进睡眠;RMTg活性降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去抑制,其活性增加,诱发觉醒(附图)。 研究结果清楚地阐明: RMTg是睡眠启动和维持不可或缺的核团,是脑内多巴胺系统的重要“刹车”。这为临床治疗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异常的失眠症提供了新思路,为改善情感性疾病睡眠障碍提供了潜在治疗靶点。 杨素荣副教授、研究生胡珍真和罗艳佳等为此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黄志力教授和杨素荣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此项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创新群体和科技部973项目的支持。 原文连接:http://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id=10.1371/journal.pbio.2002909 (徐昕红 供稿) 图注:吻内侧被盖核(RMTg)GABA能神经元兴奋时抑制下游多巴胺能神经元,促进睡眠; RMTg抑制时,通过解除对下游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抑制,增加多巴胺活性,促进觉醒。 [关闭窗口]
关键词:药物成瘾,帕金森病,神经精神疾患,γ-氨基丁酸,纤维投射,脑内多巴胺系统
黄志力课题组在Progress in Neurobiology发文综述快眼动睡眠调控机制
2021-07-17导读: 黄志力课题组在Progress in Neurobiology发文综述快眼动睡眠调控机制发布时间:2021-06-23 浏览次数:10人生的三分之一在睡眠中度过。睡眠包括非快眼动和快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二个时相。REM睡眠被认为与梦密切相关,其特征是低电压的快速脑电活动和躯体肌肉张力丧失。但REM睡眠期大部分脑区神经元活动增强,脑代谢与脑血流量增加,脑温升高;呼吸浅快且不规则,心率加快,血压波动,瞳孔时大时小;体温调节功能丧失;躯体肌肉呈完全松弛状态,但支配眼球和呼吸运动的肌肉持续活动,阴蒂或阴茎时有勃起。 日前,黄志力课题组在《Progress in Neurobiology》杂志发表文章,在总结课题组REM睡眠机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REM睡眠调控模型新进展,包括交互作用模型、极限环模型、触发器模型等。如附图所示,在REM睡眠调控中,下外背侧被盖核(Sublaterodorsal tegmental nucleus,SLD)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起关键作用。外背侧被盖核(Laterodorsal tegmental nucleus, LDT)和脑桥被盖核(Pedunculopontine tegmental nucleus, PPT)的胆碱能神经元,外侧旁巨细胞核(Lateral paragigantocellular nucleus, LPGi)、背侧旁巨细胞核(Dorsal paragigantocellularnucleus, DPGi)、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部(Ventrolateral periaqueductal gray, vlPAG)、脑桥被盖外侧部(Lateral pontine tegmentum,LPT)及脊髓中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在REM睡眠的维持和肌肉松弛中发挥调节作用。脑内REM睡眠活跃神经元兴奋后直接或间接抑制REM抑制神经元,启动和维持REM睡眠。 该综述还总结了与REM睡眠相关的两种典型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和可能的应对策略,即REM睡眠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和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 课题组王毅群副教授为本文第一作者,博士生刘雯樱为共同第一作者,黄志力教授为通讯作者。参考文献:Wang YQ, Liu WY, Li L, Qu WM, Huang ZL*. Neural circuitry underlying REM sleep: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current concepts. Prog Neurobiol. 2021 Jun 15;102106. doi: 10.1016/j.pneurobio.2021.102106. [关闭窗口]
关键词:REM睡眠调控,触发器模型,谷氨酸能神经元,脑桥被盖核,外侧旁巨细胞核,发作性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