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介绍
- 技术成果
- 专利技术
- 相关高校院所
- 相关资讯
JES: 珠峰地区臭氧探空实验解析臭氧分布特征
2022-12-29导读: 大气臭氧是大气能量收支的重要物质成分之一,对大气化学和辐射平衡起重要作用。青藏高原作为 “天然实验室”,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预警区。珠峰则是青藏高原的标志,是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资源和生态单元...
JOC: 中亚冬季气温季节内变率受到格陵兰海冰与中太平洋型ENSO的调制
2022-09-20导读: 中亚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国民经济以农牧业为主。近10多年来中亚地区冬季频发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给当地造成严重灾害。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的产生往往与中高纬大气季节内振荡有关,研究中亚地区冬季气温季节...
GRL:基于甚高频辐射源定位的闪电通道形态特征与电荷结构的配置关系分析
2022-08-11导读: 雷暴云中电荷的空间分布决定着闪电通道的形态特征和发展传输过程,但云中电荷的分布难以测量。目前具有高时空分辨率且可以描绘三维闪电通道形态的测量技术能够被用于揭示闪电通道的发展传输特征及其与电荷结构的关系...
JGR: 高塔上行闪电的产生机制
2021-12-08导读: 通常地闪是从云到地下行发展的,即从雷暴云内始发并以梯级先导的方式向下发展到达地面,形成一次云对地放电过程。上行闪电是指雷暴条件下,在高建筑物或高塔上始发上行先导并向雷暴云中发展的一种地闪放电形式。随着...
关键词:闪电,上行,先导,始发,触发,发展,正地,过程,回击,水平
海洋性大陆海温变率是年代际日本-太平洋型遥相关的成因获揭示
2021-12-06导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王春在团队发现了海洋性大陆海温能够通过激发年代际太平洋-日本遥相关波列(年代际PJ 波列)影响东亚的气候变率,并结合观测、再分析...
关键词:波列,PJ,环流,气候,海洋性,海温,东亚,大陆,相关,反气旋
中国科大在雷暴云顶向上放电及圈层耦合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1-11-18导读: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雷久侯、祝宝友和陆高鹏教授团队在雷暴云顶向上放电及多圈层耦合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基于自主发展的地基闪电观测阵列,结合国际空间站搭载的高时空分辨率光学观测资料, 首次揭示了雷暴云...
关键词:放电,雷暴,云顶,大气,闪电,光学,NBE,区域,中高层,电离层
研究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主导1980年以来太平洋沃克环流的增强
2021-11-16导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11月11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工作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位相的转变是1980年以来太平洋沃克环流增强的主要原因,其贡献要大于人为辐射强迫...
关键词:太平洋,环流,IPO,热带,增强,变化,海温,减弱,影响,位相
RS: 北极与青藏高原上空云微物理对云辐射效应垂直结构的影响
2021-11-15导读: 青藏高原(TP)和北极地区都是寒冷、脆弱的地区,对全球变暖十分敏感。然而,两个地区的云辐射效应(CRE)有何异同呢?两个地区云微物理分布对CRE的垂直结构又有何影响呢?近期,上海师范大学燕亚菲博士和中...
关键词:CRE,垂直,地区,结构,液态水,固态,混合态,固液,北极,效应
AAS: 2020年8月高原东坡强降水特征及其对应环流
2021-10-15导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胡学林在原韦华副研究员和气象局宇如聪研究员指导下,利用逐小时降水台站资料和ERA5再分析数据,对2020年8月高原东坡降水的小时尺度精细特征和相应的三维环流结构...
关键词:高原,东坡,降水,小时,平均,环流,专刊,低层,偏南风,副热带
GRL:首次闪电前雷暴的湍流特征及其与非雷暴的对比
2021-09-18导读: 首次闪电是雷暴发展的显著信号,认识云如何演变成雷暴并产生第一次闪电有利于短临预警技术的发展和数值模式中闪电的参数化。然而,我们对湍流在雷暴首次闪电发生前所扮演的角色仍是知之甚少的。湍流指示云内的混乱程...
关键词:湍流,雷暴,闪电,阶段,耗散,高度,强度,粒子,垂直,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