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ATLAS实验团队在希格斯玻色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    2022-08-10    97

202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举行专题研讨会,隆重庆祝希格斯玻色子发现十周年。同期《Nature》杂志刊登了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上ATLAS和CMS合作组关于希格斯玻色子研究的最新成果,并被选为封面进行重点报道(见图一)。ATLAS论文的题目为《A detailed map of Higgs boson interactions by the ATLAS experiment ten years after the discovery》,论文细致刻画了希格斯玻色子与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希格斯的性质与标准模型理论的预期吻合[1]。这是继2012年7月4日在LHC的ATLAS和CMS实验上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十周年后希格斯性质精确测量的重要里程碑。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揭示了基本粒子质量起源之谜,证实了电弱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了最关键的基石,被《Science》杂志评为2012年度最重大的科学突破,同时为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提供了最直接的实验证据[2,3] 。

10be149d11f0008936b0dc2039c843f9.png

图一:Nature封面-希格斯发现十周年(左图);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右上图);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周长约27公里,位于瑞士和法国边境的地下隧道里;质子与质子对撞的质心系能量为13万亿电子伏特(13 TeV),这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能量最高的强子对撞机(右下图)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基本粒子通过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获得质量,希格斯场与粒子的耦合强度与粒子质量具有正相关。希格斯场的量子激发产生希格斯玻色子,它既可以与W、Z等传递相互作用力的规范玻色子直接耦合(规范耦合),也可以与夸克和轻子等组成物质的费米子直接耦合(汤川耦合),同时希格斯玻色子之间可以直接耦合(希格斯的自耦合,双希格斯过程)。目前已知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电磁力(光子,自旋为1)、弱相互作用力(W/Z,自旋为1)、强相互作用力(胶子,自旋为1)和引力(引力子,理论预言其自旋为2),如图一左上所示。标准模型中自旋为整数的基本粒子都对应一种相互作用力,而希格斯玻色子作为唯一自旋为零的基本粒子,人们很自然地认为希格斯玻色子对应一种全新的相互作用力,但是对其性质知之甚少。

深入研究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质对揭示新相互作用力的本质、理解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和宇宙早期演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对希格斯玻色子的势能分布研究有助于理解宇宙真空态为何处于亚稳态,这是研究宇宙早期演化过程中电弱相变类型的重要手段,进而探索宇宙中正反物质不对称之谜等重大科学问题。希格斯粒子是基本粒子质量的起源,同时也可能是暗物质质量的起源,它可能是通往暗物质世界的“窗口”。因此对希格斯性质的深入研究是LHC、高亮度HL-LHC实验以及未来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 -“希格斯工厂”(譬如中国的CEPC、欧洲的FCC、日本的ILC等大型对撞机项目)的最重要物理目标之一。

从希格斯发现至今十周年,ATLAS 合作组收集了约 30 倍的希格斯玻色子数据(Run2,139/fb),从而实现了更高精度实验测量和对理论更为严格的限制。最先在LHC实验上发现希格斯玻色子是通过ZZ,γγ和WW衰变过程[2,3],完美展现了希格斯与规范玻色子耦合。2015年首次观测到希格斯与第三代轻子(陶子τ)的汤川耦合,2018年发现了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顶夸克 t和底夸克 b)的汤川耦合[4]。目前正在寻找希格斯与更轻的第二代费米子耦合(粲夸克 c和缪子μ),其中希格斯与缪子相互作用的汤川耦合迹象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正在逐步显现并逼近发现阈值

ATLAS合作组通过统计拟合方法,联合希格斯玻色子主要产生过程(ggF, VBF, VH, ttH, tH)和衰变末态(H→γγ, ZZ, WW, ττ, bb, μμ, Zγ)提升测量精度,精确测量希格斯的产生截面和衰变分支比,并深入研究了希格斯与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耦合强度(见图二)[1]。实验测量结果表明,希格斯玻色子性质与标准模型理论的预期吻合,对新物理模型进行了严格的约束。

 WechatIMG361.png

图二:希格斯玻色子的产生截面(左图),希格斯和基本粒子的耦合强度与粒子质量的关系(右图),实验结果与标准模型预期值吻合[1]。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和李政道研究所ATLAS团队中对Nature论文希格斯物理联合分析做出直接重要贡献的成员包括[1](参见ATLAS内部论文):

·      杨海军(H→ZZ,VH→γγ[5],寻找重质量希格斯H→ZZ [6],2016年起指导王子瑞开展希格斯物理联合分析)

·      刘坤(H→bb,ttH[4],希格斯联合分析)

·      李数(H→bb[4],希格斯蒙特卡洛全局模拟与样本产生)

·      博士后李昌樵(H→bb[4],希格斯联合分析)

·      研究生王子瑞(VH→γγ[5],希格斯联合分析,导师:杨海军,已毕业)

·      研究生朱逸凡(致远荣誉计划,希格斯联合分析,导师:杨海军)

王子瑞(现密歇根大学博士后)担任希格斯物理联合分析的两名负责人之一(analysis contact),主要负责统计拟合软件开发,模型关联性建立和耦合参数拟合等,将代表ATLAS合作组在国际高能物理大会(ICHEP,Bologna, Italy, July 6-13, 2022)报告最新的希格斯物理研究进展。李昌樵担任希格斯联合分析内部论文的两名编辑之一(note editor),主要负责希格斯产生截面和衰变分支比拟合,及相关图表绘制;开发分析软件大幅提高希格斯联合分析和参数拟合效率等,将代表合作组在ICHEP大会上以Poster形式介绍希格斯最新成果。朱逸凡对希格斯产生截面和衰变分支比的联合测量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当时朱逸凡还未正式获得ATLAS的authorship,合作组鉴于他的贡献破例将他列入Nature论文作者名单。

考虑到Nature论文联合了所有希格斯的产生和衰变过程的物理分析结果,交大团队中参与希格斯玻色子各种物理分析道或联合分析并对Nature论文做出间接贡献的成员还包括:

o   李亮(ttH→bb[4])

o   博士后Chikuma Kato(H→bb[4],Hbb物理分析框架负责人、希格斯物理验证项目负责人,出站)

o   博士后Nihal Brahimi(ttH→bb[4],现担任ttH-ML 物理分析的负责人 )

o   博士后Marc Cano Bret(H→ZZ[5],寻找重质量H→ZZ物理分析负责人[6],出站)

o   研究生李京(H→ZZ[5],寻找重质量H→ZZ[6],导师:杨海军,已毕业)

o   研究生张宇雷(单希格斯和双希格斯联合分析,导师:李亮)

o   研究生沈秋平(单希格斯和双希格斯联合分析,导师:杨海军)

20220707_212527_586.png

20220707_212527_543.png

图三:上海交通大学部分团队成员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参与ATLAS实验研究(2018)

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正式加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ATLAS国际合作组,目前团队拥有7名教授或副教授(6位获得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7名博士后,20余名研究生,深度参与希格斯粒子的发现和性质测量,双玻色子散射过程的发现,暗物质和新粒子的寻找,以及缪子探测器升级等。2017年,交大主办第五届大型强子对撞机物理大会(LHCP2017),杨海军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之一。团队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在LHC大型国际合作组里具有较高的显示度。目前,团队聚焦标准模型单希格斯、双希格斯稀有过程研究希格斯的自耦合,以及联合测量分析。预计未来15年,高亮度HL-LHC将在现有基础上产生20多倍的对撞数据(~3000/fb)。大统计量数据,将极大提升希格斯玻色子性质测量精度及探索新物理的潜力,有望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团队依托上海市粒子物理和宇宙学重点实验室,粒子天体物理与宇宙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CERN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科技部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等资助,在此深表感谢!

杨海军,2012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兼任李政道研究所教授,现任粒子与核物理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粒子物理和宇宙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12年创建对撞机实验组,并以上海交通大学名义加入ATLAS国际合作实验组。2005年起参与ATLAS实验组,长期从事希格斯、双玻色子物理和新物理等前沿研究。通过H→ZZ→4l“黄金衰变道”分析直接参与发现希格斯玻色子,提出用ZZ衰变到四轻子的不变质量峰精确刻度希格斯质量;引入和发展多变量机器学习方法BDT[7] 并广泛应用于LHC实验希格斯发现和新粒子寻找,显著提升希格斯的信噪比和探测灵敏度,对希格斯的质量、自旋宇称、截面及耦合等性质联合测量做出突出贡献[1,2,3,5,6]。2009-2013年担任ATLAS大批量数据处理和分析负责人,2016-2020年担任ATLAS中国组负责人之一,2018-2019年担任ATLAS国际合作组顾问委员会委员,2017-2021年担任大型强子对撞机物理大会(LHCP)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2012年起参与发起和积极推动中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作为“希格斯工厂”和“W/Z玻色子工厂”,2020年起任CEPC项目副主任。

刘坤,2019年起作为“李政道学者”加入李政道研究所和物理与天文学院。2014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法国索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博士期间直接参与H→γγ衰变道分析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做出重要贡献[2],并荣获ATLAS合作组博士论文奖。2014-2019年作为法国科研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先后在法国马赛粒子物理中心和巴黎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曾担任希格斯与顶夸克对协同产生多轻子末态ttH→ML物理分析负责人(2015-2017)和希格斯衰变到底夸克对VH→bb物理分析负责人(2017-2019),对实验上发现希格斯与第三代夸克耦合做出突出贡献[4]。目前担任ATLAS实验电子-光子性能分析组中光子鉴别小组召集人、希格斯物理组中光子性能分析负责人。

李昌樵,2012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法国索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博士期间直接参与了多项重要ATLAS实验前沿物理课题,对于2017年H→bb的首次3倍标准偏差显著性测量、2018年ATLAS实验首次发现希格斯粒子到底夸克对衰变道信号、2019年在H→bb衰变道测量VH产生模式的精细截面作出主导贡献[4],并荣获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晨光杯”优秀论文奖。2020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获中科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赵忠尧博士后”,担任希格斯《Nature》文章合作组内部论文编辑之一,ATLAS mono S→bb物理分析负责人之一,开展暗希格斯玻色子和暗物质粒子的寻找。

李数,2017年起作为首位“李政道学者”加入李政道研究所和物理与天文学院。200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法国国家核与粒子物理研究所-马赛粒子物理中心联合培养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主导完成H→WW衰变道本底精确测量,对希格斯玻色子发现做出重要贡献[2];2013-2017年在美国杜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中科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大学高能物理中心“李政道青年学者”。2009年至今从事ATLAS实验前沿课题研究,历任ATLAS蒙特卡洛验证组负责人(2015-2017)与产生子研发组负责人(2018-2019),希格斯物理组Coordination成员与希格斯蒙特卡洛项目负责人(2016-至今),标准模型电弱物理组负责人(2017-2018);LHC(ATLAS+CMS+理论)电弱多玻色子物理组负责人(2018-2022);欧洲核子中心HL-LHC物理黄皮书编辑(2018-至今)。通过创新的动力学方法显著提高希格斯底夸克衰变质量谱测量精度,对希格斯底夸克衰变道首次发现作出重要贡献[4],同时负责希格斯物理组蒙特卡洛全局模拟与样本产生,为希格斯各衰变道物理分析提供全面支持。

参考文献:

[1] Nature 607 (2022) 52-5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893-w

     https://atlas.web.cern.ch/Atlas/GROUPS/PHYSICS/PAPERS/HIGG-2021-23/

     https://cds.cern.ch/record/2799857/ 

(ATLAS 内部论文, ATL-COM-PHYS-2022-027,共185页,署名作者72名,来自全球30个大学和研究机构,包括CERN,德国DESY,美国LBNL,BNL,密歇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华盛顿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意大利INFN,荷兰NIKHEF,以及国内参与单位高能所、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

[2] ATLAS Collab., PLB 716 (2012) 1-29, Science 338 (2012) 1576-1582

     CMS Collab.,     PLB 716 (2012) 30-61,Science 338 (2012) 1569-1575

[3] PLB 726 (2013) 88-119, PLB 726 (2013) 120-144, PRL 112 (2014) 231806, PRL 114 (2015) 191803

[4] PLB 784 (2018) 173, PLB 786 (2018) 59

[5] PLB 784 (2018) 345,PRD 98 (2018) 052005,PRD 101 (2020) 012002

[6] EPJC 78 (2018) 293, EPJC81 (2021) 332

[7] NIM A543 (2005) 577, NIM A555 (2005) 370, NIM A574 (2007) 342, JINST 3 (2008) P04004

叶丹
物理与天文学院、李政道研究所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科易网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科易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ky@1633.com。
相关推荐
“城市温度”-路口自适应交通信号灯
本产品是一个新型的智能交通信号灯。主要用于城市单路口或者封闭园区等场景下的智慧通行。其主要针对城市交通中的人车协同效率提升,以及城市交通中“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的路口出行问题,通过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智能控制等技术,为城市的边缘交通路口,打造一个充满科技和人文关怀的城市路口通行方式,是传统“按钮式”行人交通灯的科技升级。
领域:交通控制与管理技术
大幅提高油田采收率的超短半径水平井项目
超短半径双水平U型地热井技术,是通过超短半径水平井精准的随钻测量及轨迹控制能力,将相距数百米以上的两口或多口直井,在油层内精准对接,将原有的直井变为U型水平井,从一口井注入冷水,另一口井采出热水,只取热不取水,使地热能得到高效利用。 这项技术可使油田大量关停井所蕴含的地热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节约大量燃煤,节能减排,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领域:资源勘查开采技术
国内领先的高端精密半导体清洗设备
公司研发了晶圆清洗机、光刻胶清洗机、钢网清洗机、治具/剧刀清洗机、在线/离线PCBA清洗机、吸嘴清洗机、在线BGA/CSP芯片清洗机、在线毛刷清洗机、PCB清洁机、硅料硅棒清洗机等多款产品,是主要从事半导体、光伏及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高端智能制造高精密清洗设备技术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经过十几年拓展,公司产品涵盖了整个半导体电子行业,国内外市场和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拥有多项5G/新能源/半导体应用领域核心技术专利、高新技术企业\ 专精特新,公司职员65人,核心技术团队15人,其中博士/硕士2人,坚持以共享高效、精准、节能的科技产业技术经验,成就高附加价值的服务,以及创造客户利润为使命,引进先进且高质量的关键组件,导入工业4.0智能制造的技术观念,不断为追求高品质的工业智能制造设备而努力。
领域:机器人
新生态环保技术及新材料产业
公司是澳大利亚合资企业,是澳大利亚科学家及团队创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发明专利,在美国,欧盟,中国,韩国,日本均注册专利并获得专利证书,为全球唯一一项将软木改性为硬木的高科技项目。2010 年进入中国,分别在扬州和山东设立工厂。 利用世界上富足的种植园软木或竹子及其他循环再生材料,获得无限供给的完美的高品质硬木,重组竹或其他新科技材料。是致力于环保事业的墨尔本大学科学家及团队 25 年潜心研究成果。 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城市发展规划,项目产品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农林业第 53 项:木质复合材料、竹质工程材料生产及综合利用。 市场情况和市场前景规划 :产品生产流程没有废气废水的排放,完全达到环保要求。产品经过 SGS 全方位检测,不含甲醛及任何有色金属,有机挥发物和多环芳烃测试均为 A+ 级,即欧盟儿童玩具级。森林环保 FSC100%证书。防白蚁和真菌的最高级别,密度可控(500-1400kg/m3),物理性能极限提高,水份永久在 5%之下,极其稳定。与千年生长的热带雨林中最昂贵的天然硬木相比,更具有稳定性、耐用性和高硬度的实木材料。同时克服了木材的弱性,使之阻燃防水及紫外线,成为室外建材及家具的首选材料,免维护。适用于乐器,家具、户外建筑材料,地热地板、室内外门窗、游艇船舶,汽车内饰,家装材料,工艺品等等。性和高硬度的实木材料。同时克服了木材的弱性,使之阻燃防水及紫外线,成为室外建材及家具的首选材料,免维护。适用于乐器,家具、户外建筑材料,地热地板、室内外门窗、游艇船舶,汽车内饰,家装材料,工艺品等等。
领域:环保及环境友好型材料技术
电子内窥镜解决方案
公司电子内窥镜解决方案,针对临床痛点的解决方案,包括以下产品: 1、呼吸麻醉:可视喉镜系列产品,应对新冠疫情的可视化气道管理解决方案; 2、泌尿外科:硬质电子经皮肾镜;MPCNL术式,新型李逊镜肾结石清除解决方案; 3、肝胆外科:硬质电子胆道镜;PTCSL术式,新型电子硬镜(王平镜)肝内胆管结石及微创保胆解决方案。
领域:医学影像诊断技术
轻量化“数字孪生”3D引擎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公司在 “数字孪生”核心支撑技术—3D轻量化领域已耕耘多年,形成了极具门槛的核心技术积累。截止目前,已为国内超过400家客户,涵盖制造业、工程建筑行业、高等院校,提供了3D轻量化产品及技术服务,应用于近500多个重大项目或系统平台建设。 主要产品与服务有: (1) 3D/BIM/GIS轻量化融合引擎(WebGL/服务器端渲染); (2) BIM/GIS施工管理平台; (3) CAD图纸轻量化引擎(WebGL); (4) 图模管理协同平台; (5) 汇报演示系统; (6) 图模查看工具; (7) 3D可视化沙盘搭建系统; (8) 搭建智慧工厂、化工、矿山、电力领域的3D设备模型交易平台。
领域:Web服务与集成软件
定向离子刻蚀专利申请
定向离子刻蚀专利申请
新一代硅微通道板的主要性能。采用定向离子深度刻蚀技术在2和4硅片上刻蚀了四组不同直径的硅微通道板微孔阵列,分别采用PECVD技术和液体化学沉积两种方法制作了硅微通道板的连续打拿极,从而探索了研制新一代硅微通道板的途径。
关键词:刻蚀技术,微通道板,不同直径,微孔阵列
圆柱薄壳技术专家推荐
圆柱薄壳技术专家推荐
超空泡运动体的动力屈曲失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危险性,因而必须研究清楚运动体的失稳区域边界及失稳振幅.将超空泡运动体模拟成受轴向周期载荷作用的细长圆柱薄壳,给出非线性几何方程、物理方程和平衡方程,建立细长圆柱薄壳带有非线性项的动力屈曲微分方程组;
关键词:细长,超空泡,薄壳
观测系统参数技术发展前景?
观测系统参数技术发展前景?
观测系统参数是指用于描述观测系统性能和功能的各种技术指标。这些参数可以根据不同的观测领域和使用的设备而有所不同。在观测领域,常见的参数包括分辨率和信噪比。分辨率指的是观测系统能够分辨出的最小角度或距离,特别是在天文学中,它常用于衡量望远镜或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能力。信噪比则是信号与噪声的比值,用于衡量观测数据的质量。高信噪比意味着观测系统能有效地从噪声中分离出有用的信号。
关键词:观测系统,三维观测系统
Au薄膜的用途
Au薄膜的用途
Au薄膜,即金薄膜,作为一种具有良好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的材料,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Au薄膜的性能主要受制于其厚度和形貌。在介质衬底上,薄膜通常呈三维岛状生长模式,存在一个临界厚度,大约为10~15nm。当薄膜的厚度小于这个临界厚度时,薄膜的表面呈不连续岛状结构,电学性能不佳。然而,随着厚度的增加,金属岛相互连接形成连续的薄膜,这往往会伴随着显著增强的光吸收、反射及散射。因此,要获得理想的透明导电金属薄膜,关键在于减小金属薄膜的临界厚度。
关键词:Au,逾渗,原位测量,网状
工程计算技术专利买卖交易
工程计算技术专利买卖交易
工程计算是工程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涉及对工程项目的各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包括但不限于工程量、材料用量、人工用量和机械用量等。根据不同的计算目的和要求,工程计算可以细分为预算计算、结算计算和决算计算等多种类型。这些计算不仅为项目决策和设计提供了基础,还是施工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领域应用,国家安全,显著提升,计算能力
混凝土科学研发方向
混凝土科学研发方向
端电池是电池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用于在特定情况下为电子设备供电。它通常被配置为两组,一组作为基本电池,供正常负荷时使用,而另一组则作为端电池,专用于在事故时调节直流母线电压。当基本电池使用过多,导致直流母线电压下降过多时,端电池会通过调节装置投入工作,以维持直流母线的电压水平。
关键词:科研机构,计量认证,国家科技,混凝土技术
养分胁迫技术发展前景?
养分胁迫技术发展前景?
以杂交早稻威优916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方式栽培,生育后期设置养分胁迫和全营养液两种处理,从蛋白质组学角度研究后期持续的养分胁迫对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以期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籽粒蛋白质经双向电泳分离后共获得了37个发生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经串联质谱分析(ESI-Q MS/MS),27个蛋白质功能得到鉴定,包括4个参与光合作用的蛋白质、13个与籽粒充实发育相关的蛋白质、9个逆境相关的蛋白质及1个呼吸代谢相关的蛋白质。
关键词:杂交早稻,灌浆,水稻籽粒,水稻高产
端电池科研进展
端电池科研进展
端电池是电池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用于在特定情况下为电子设备供电。它通常被配置为两组,一组作为基本电池,供正常负荷时使用,而另一组则作为端电池,专用于在事故时调节直流母线电压。当基本电池使用过多,导致直流母线电压下降过多时,端电池会通过调节装置投入工作,以维持直流母线的电压水平。
关键词:电子器件,新型电力,开关型取代,新型电力电子器件
服务精选
服务案例